前两天整理抽屉里的旧物,看到了我家当年的蓝色购粮证。那时的粮票一季度发一次,要带好户口簿、购粮证、户主图章,到粮管所领取。粮票图案全年一样,但每个月颜色不一样,以示区别。记得当时我的月定量28斤,其中25斤籼米(上海话“洋细米”),3斤粳米(即大米)。籼米,米粒较稀,颜色灰白,粘性小;粳米,米粒园,颜色雪白,粘性大,吃口好,价钱比籼米贵一些。
那时候到外面吃东西,单位食堂吃饭,都要付粮票,光有钱没粮票,也只能饿肚子。搭伙单位食堂,得买饭票和菜票,一斤饭票是粮票一斤加2毛钱,倘若食堂偶尔供应大米饭,每一两要多付1分钱。平时在家里,大米饭一般留着待客。有时想让饭好吃一点,就会在籼米里掺一些粳米。
每个街道都有三所——房管所、粮管所、派出所,分别管理着居民的公房租赁调配、粮油供应和户籍。那时考上大学,到派出所转户口的同时,还要到粮管所转粮油关系。可见粮管所也是很牛气的。
一个粮管所下面有四、五个粮油店。家里买米,只能在本粮管所辖米店买米,不能越界。比如说我和我老公,婚前两人只隔一条三牌楼路,我在西面张家弄,他在东面学院路,但因所属粮管所不同,我老公就不能到我所属的三牌楼昼锦路粮油店买米,而要舍近求远,多走300多米路,到复兴东路光启路去买。
粮店买米装置是半自动的。你拿着一个空米袋,带着购粮证、钱、粮票上粮店,粮店营业员把米倒进一个大斗里,过磅后,多了,用碗掏掉一点;少了,加上一点。然后把大斗下面的米闸一拉,白花花的米哗啦啦地通过一个方形的管道,流进你的米袋。注意,套在出米口的米袋口一定拉紧,防止米溢出来。所以营业员拉闸前会提醒一句:拉紧了吗?米灌进米袋后,抖一抖,用粮店挂着的麻绳扎紧口袋,把米袋往肩上一扛,背回家去。
上世纪80年代初单位分房子,我们一家三口迁到杨浦公园附近,粮油关系随之转移。这个粮油店位于杨家浜路,买米要穿过一块带水井的菜地,店的两侧是两排低矮的平房,尚存古朴的乡村味道。
老公当时在复兴岛渔业公司工作,他早先在渔船上,当时已调到公司总务科服务组,这个组实际上是定海粮管所(复兴岛地属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分支,他们组的工作就是每隔一季度,到定海粮管所领取集体户口的数千出海船员的粮油票,其中粮票达数十万斤之多,领取时都坐单位公车去,怕粮票半路丢失。当时粮票属重要票证——曾有一个小偷偷了10万斤粮票,被判处无期徒刑——粮票领回来后,按每个船员的定量分好,每个船员都有一个称作“饭卡”的小粮油本,凭饭卡,或个人领取;或由各船大副收拢本船船员所有的饭卡后统一领取。出航渔船买米的话,由炊事员(饭师傅)拿了粮票,到公司码头总务科米库买米,钱是划账的,粮票当场交。办好手续后,米库的小伙子们扛起大包米袋送上船。
到了80年代后期,国家粮食有余,粮店开始供应不要粮票的议价大米了,我家粮票开始多余。1993年,粮油票取消,蓝色的购粮证不用了,现在也该算是见证历史变迁的文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