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看待地铁“纳凉族”

  ■柳森

  连日来热浪滚滚,多个城市的地铁里出现了“纳凉族”。对此,有的城市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措施,包括关闭站厅层空调以使其离开;有的则相对宽容,只要“纳凉族”不影响运营、不占用进出口通道等,就不予拒绝。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讨论颇引人关注:酷暑难耐时该不该去地铁纳凉?管理方该如何对待“纳凉族”?

  提出这些问题,呈现出这样一个逻辑链条:当一些看上去不怎么文明的现象出现时,除了去判断对错,还可以有一些更多的思考。比如对于某些“不够文明”的行为,我们愈来愈意识到,简单拒绝很可能是另一种“不够文明”。在地铁纳凉这个问题上,可以去问一问:到底是出于哪些原因,“纳凉族”选择在地铁这样的公共空间消暑?

  不少上了年纪的“纳凉族”坦言自己“热得受不了,但又舍不得整天开空调”。也有一些市民建议,在城市中营造更多公共纳凉空间,不仅减少家家户户开空调的现象,倡导低碳节能生活,也能为许多不能负担电器和电费的人们辟一处阴凉。此外,“纳凉族”中亦不乏带着孩子来孵空调加侃大山的家长们。对他们来说,如此一来,带孩子、消暑、社交,都不耽误。

  由此,当我们发现“纳凉”背后的不同原因,对策可能就不再是简单说不。我们当然会希望地铁方能有柔性、积极和有效的引导、必要的管理措施,但是,“去哪里纳凉”这个问题,却不该只交给地铁管理方来应答。它值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面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为民所需的服务。

  曾有基层社区工作者道出自己的困惑,“我们的工作事无巨细,但为何总是很难被看见”。不少社区居民的感受是,“除非身边发生了什么要紧事,我们看不大到社区干部在忙啥”。这一个“看不大到”,一个“很难被看见”,恰恰说明公共服务的有效度还不够。

  近两年,世博会期间广受好评的降温喷雾在本市景点布局范围不断扩大。在市民和游客的建议下,从喷雾的开启时间到摆放的位置,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由于从细节着手、贴肉贴心,广受好评。

  怎样提供更细致、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这是一个大问题。当一些看上去不够文明的行为出现时,其实也为我们思考公共服务如何改进提供了契机。

  (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特刊·科技园区在杨浦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校园专版
   第08版:民生·社会
别用“暴”与“恶”叠累戾气
言论观点
怎样看待地铁“纳凉族”
推高
观众需要那么多“好声音”吗
拜“大师”是因精神“发痒”
杨浦时报评论05怎样看待地铁“纳凉族” 2013-07-30 2 2013年07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