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700家,其中建筑规划设计相关企业40%,节能环保类企业15%,2012年区级财政税收3613万元。
■在创业的各阶段,园区为企业提供投融资、科技项目申报、人力资源、创业培训、财务代理、知识产权和法律中介等专业服务。
■截至2012年底,园区搭建的平台累计提供各类专业技术装备、应用软件和办公设备约60种,价值人民币1500多万元,被创新集群内部企业广泛使用。
2010 地标建筑“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投入使用
2009 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
2007 公司合并重组,注册资本1.72亿元
■记者 毛海萍
7月24日,记者从上海新眼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眼光”)获悉,该公司目前正与同济大学教授联合新研发“新眼光数字化近视矫正仪”,可用于快速矫正眼睛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据介绍,与传统高昂的近视矫正仪器相比,该仪器具有便携式、高性价比、操作简便的优势,且矫正效果显著。
2005年,在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同济科技园”)扶持下,汤德林成立了新眼光公司。短短几年内,公司从初期尚在襁褓还需园区扶持的小企业,如今已蜕变成在全国医疗数字化行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一只“潜力股”,通过对市场上现有旧产品的技术改造,填补了国内诸多技术空白,并已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里的亮点企业。
汤德林表示,在企业创业的各阶段,同济科技园孵化器都为他们提供了一流的创业环境。通过投融资、科技项目申报、人力资源、创业培训、财务代理、知识产权和法律中介等专业孵化平台,助推了创业者成就梦想的捷径。
“八大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
上海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钱学标告诉记者,同济科技园依附于大学优势,重在打造特色品牌服务。“近年来,科技园逐步搭建完善了投融资、人力资源、创业培训、项目申报、财务代理、专业中介、市场推广、企业评优评先共八大服务平台,以扶植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帮助其进行落实与申报,为企业的创业发展营造了更好的氛围。”
“有了同济科技园的帮助和支持,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道路上,企业不再感到孤助无依。”汤德林告诉记者,在创业初期,园区为公司提供了辅导员、联络员等,在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同时,也会给予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还在人才招聘上提供帮助,同时还有财务代理、创业培训等,服务做得相当到位。
作为一家历经10年风雨的科技园,同济科技园在为投融资服务上已展露出其“不拘一格”的特点。针对中小微企业可抵押固定资产少、融资难等实际问题,园区除了积极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项支持资金外,还竭力牵线搭桥协助企业争取创业投资和机构贷款。
说起成功挂牌新三板,汤德林说这都得益于科技园在投融资服务平台给予的大力支持。据悉,新眼光公司在成立初期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园区举办项目对接活动,帮助其对接融资需求,实现科技金融与科技企业的对接与融合,促成其于2011年成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投资500万元,注册资金增至750万元。“我原本准备用3年的时间挂牌新三板,之后再等待机会上创业板,循序渐进。不过我们一年半就上了新三板,这个比预期要快。”汤德林告诉记者。
此外,园区不定期举办的创业培训也颇受企业欢迎,园区方面认为:“通过创业培训活动,一方面,园区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缺乏的知识与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体会到园区对他们发展的关怀,真正感受‘同舟共济’的园区文化与氛围。”
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从20年前860米的赤峰路一条街,最初产值10亿元,到如今覆盖同济周边2.6平方公里,拥有近2000家以研发设计为主的知识型企业,从业人数超过3万的创意集群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逐步打造成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如何将高校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环同济的成长堪称模板。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发展而起的科技园,凭借其特色的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成为大学服务区域经济转型的样本。
从“同济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走出,又走进“环同济”的创业新环境,张文标创办的上海同臣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从同济创业基金获得“第一桶金”,从事水处理设备研发制造、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和环保工程服务,开发的产品解决了前几代污泥脱水机的老大难问题,在污水处理、石油开采等多个领域大量应用,在环保产业中走出了一片天地。
据悉,卢浦大桥、杨浦大桥、上海外滩综合改造工程、东海大桥、广州大学城等五千多项国内外市政工程都出自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企业的手笔。
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产学研结合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场所,同济科技园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培育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同济科技园公司投资设立的柔性设计馆更是为环同济现代设计产业创新集群量身定制。柔性设计馆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平台两部分内容。实体空间主要面向创新集群内部中小设计企业,为它们提供一体化办公租赁服务,同时配备专业设备以及正版设计软件等,降低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本。虚拟平台则面向整个创新集群,通过“环同济在线”网站,在对外宣传“同济设计”品牌的同时,整合发布产业相关信息,展示设计作品与企业风采,努力营造一个专属于设计师的网络社区,通过专业技术交流、设计新秀推介等活动,为设计师的成长发展、沟通交流和资源信息共享创造空间。
设计领域专业技术设备和正版软件价格昂贵,中小企业普遍难以承受,大企业为了保持自身技术的先进性一般也不会共享技术设备。因此,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中小企业普遍关注专业技术基础设施的供给情况。另外,设计行业侧重灵感,专业技术人员间的思维碰撞对优秀作品的产生及重大难题的解决非常重要。针对这些特点,同济科技园先后建立起了Web2.0大学生科技创业专业孵化平台、中小设计企业专业图形输出与设计工作站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专业设计数字化工作站服务平台等一系列设计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专业、高价值设计工具设备的共享使用。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平台累计提供各类专业技术装备、应用软件和办公设备约60种,价值人民币1500多万元,被创新集群内部企业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