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兵甲误苍生

  ■刘畅文

  以史为根据,又以文学想象去丰富历史,一直是金庸小说的魅力所在。

  袁崇焕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宁远,打败过伟大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的“辫子军”。后者在伤痛中不久就死去了。这次失败也是努尔哈赤的唯一一次失败。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文人,他靠坚强的品格、无私的爱国精神抵挡住了满族的侵略。同时,他敏锐地观察到,当时的明朝与满族的实力相比是占上风的,满族其实并没有吞并中原的野心。“古道黄沙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战争的受害者是百姓,他意识到议和比连年的征战更符合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于是他暗地里试图让崇祯和皇太极之间议和。结果,事情败露,由于崇祯的自私多疑,再加上朝中异己的中伤,袁崇焕背上了“奸细”的骂名,并被处以死刑。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北京的众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刽子手依照规定,一刀刀地将他身上的肉割下来。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

  他是一个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了的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尽管没有出场,但通过众人的回忆和他表达内心的诗歌,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可歌可泣的侠义精神与功绩。

  金庸在《碧血剑》后记中说:“《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似乎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真正出场的人物。”在他特地写的《袁崇焕评传》中,他以史的笔法,丰富的感情,睿智的洞见,对明末的历史做出了精辟的分析:“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给满清打垮。”袁崇焕与崇祯的矛盾根源是二者性格的冲突。

  袁崇焕是狭义悲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代表。而其子袁承志在草莽江湖,更多只能延续其侠的精神,而无拯救天下之伟力。他最后的远离,暗示着侠的精神在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一切皆付烟雨中。随着满族的入关,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袁承志的远走,金庸的梦想在文学中也失落。

  面对历史的无力,只好把重心落实到个人的性格与命运。袁承志和金蛇郎君的悲惨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侠义与建功立业都只能成为文学的梦想。

  侠义悲歌消弭于新的太平之声中,梦想失落了,但这毕竟是一种安慰。在和平时代,总是铭记杀伐之声未必是件好事。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热情趋于平缓,只能以更冷静的目光去看待时代纷争。正如小说结尾所写:“万里霜烟会绿鬓,十年兵甲误苍生。”感慨的同时,是安慰,是选择,也未尝不是一种妥协。

  但,毕竟还是有那么一份安慰。(同济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讲述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悦读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存单里的纺织春秋
十年兵甲误苍生
晚霞(霞浦县沙江)
一个APP的生活革命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十年兵甲误苍生 2015-01-06 2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