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工作刚满3年的她获得了复旦大学本(专)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这个奖项由全体毕业生投票决定,复旦大学每年仅有10名老师当选。这个奖项来自于吴燕华在平时对教学的投入。如今,主讲遗传学已有5年,但她仍然坚持每学期改进课件更新内容,常教常新。“遗传学的课在周一,所以我周末两天全在备课,一来没有最好的课件,需要精益求精;二来遗传科学与时俱进,遗传课堂也需如此。”她说,学生们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进步速度快,一旦停下来,就会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老师的角色。凭借这样的热情和努力,她成为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获得者。
当前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仍是科研成果。该把重心放在科研还是教学上?这是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反复纠结的问题,吴燕华也不例外。这次职称评定,她曾考虑过申报高级讲师。这是一条纯粹考评教学的晋升途径,与副教授平级。然而最终,她依然选择了申报副教授,因为她想在教学的同时坚持科研工作,并通过科研进一步促进教学。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马红说,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本科生培养。“学院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要求老师有若干项代表性成果,可以是科研成果,也可以是教学成果,包括编写教材,撰写教学论文,还有申报并获得教学奖项等。我们在老师的绩效奖励中,也对各种教学成绩给予奖励。”据了解,复旦大学于2011年在所有文科院系先行试点“代表作”评价机制。2012年复旦大学制定了新的《教师高级职务聘任实施办法》,正式在全校推行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不过,校方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评价机制,让教学成为青年教师发展的一条路,并不意味着就此抛弃科研,否则就是一种矫枉过正。“如果吴老师没有达到一定基准的科研底蕴的话,院里学术委员会不一定会认可她”,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杨继说。
“科学问题需要研究,教学实践同样需要研究。在课堂上,能将专业知识的历史、现在、未来都展示给学生的教学,是我们希望引导的”,教务处处长徐雷坦言,“教学效果好不好,教学能力发展有没有后劲,教师的科研底蕴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翻看吴燕华的简历,尽管工作重心是教学,但在科研上也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她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等。“科研既能增加我的学术积累,又能促进教学进步,如果脱离实验本身,我可能讲不出生动真实的科学。”吴燕华说。
另据了解,复旦大学已制定并实施了以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绩效考核方案,在教师绩效工资组成上,教学绩效占三分之二比重,科研绩效占三分之一。2015年,复旦还计划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投入、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管理等作为“增分减分”指标列入考核内容,提高“质”在教学绩效中的比重。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