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党员虽然居住在社区,但工作和组织关系在单位,普遍具有强烈的“单位人”心理,“社会属性”相对缺失,这使得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状况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三多三少”问题,即以单位党组织名义被动参加的多、以个人名义主动参加的少,八小时工作时段内参加的多、八小时外参加的少,临时活动参加的多、长期活动参加的少。
为此,殷行街道抓住“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志愿行动这一契机,于去年4月启动了“随手公益”项目,以集中性与分散性、定期化与日常化相结合的形式,让党员随时随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抓手“落小” 破解瓶颈难题
殷行街道结合区域实际,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一是“小联盟”凝聚大资源,建立七个以新村片为单元的区域党建“小联盟”,根据联盟成员单位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公益活动。二是“小鼠标”连结大爱心,为进一步提升党建信息化水平,开通“殷行区域党建服务平台”,之后又推出“党员社区公益行”版块,旨在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促使更多党员,尤其是年轻在职党员了解社区公益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等。三是“小诀窍”形成大经验,“随手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是“身边的公益”,通过开展“文明遛狗”、“巧除黑广告”、“创意劳动工具”等金点子征集和推广活动,为党员就近参与公益支招。
项目“落细” 为社区注入活力
为确保党员参与社区公益的持续深入推进,殷行街道在活动的长效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一是推动党员服务社区常态化、长效化发展。为党员“量体裁衣”,不搞“一刀切”,根据党员的年龄、特长等情况,合理安排参加活动的项目、频率和时长,并通过“公益日志”,在线记录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心得体会,引导党员把做公益当作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二是推动党员践行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以杨浦区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工作为契机,开展“随手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根据在职党员碎片化时间多、社会接触面广的特点,发布涵盖文明礼仪、扶贫帮困等六大领域20个条目的“随手公益”指南,通过“随手一捡、随手一关、随手一揭、随手一分”等微行动,让党员零门槛、无障碍地加入各项志愿服务,推动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三是打造多层次实践平台,在践行“随手公益”志愿服务的基础上,街道还在网上设立了“项目化公益”和“其他公益”两个大类,前者包括夜间巡逻、医疗、法律、教育、摄影等项目;后者则面向弹性工作制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在职党员,探索个性化、接地气的服务方式。
机制“落实” 党员深度参与
社区公益活动的关键在于取得实效,殷行街道形成了“三大机制”加强保障。一是组织引导与自觉行动相结合的机制,甄选500名在职党员,注册成为社区公益行网站的首批用户,可随时获悉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和时间,培养使党员主动增强参与公益、服务社区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
二是自我激励与社会褒扬相结合的机制。在职党员在社区公益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更多体现了社会效益。殷行街道将党员参与社区公益的情况作为评选优秀党员、“公益之星”的依据,加强对凡人善举的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公益活动的先进典型、积极分子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
三是分类指导与统筹联动相结合的机制。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社区党员行业分布不断拓展,殷行街道充分利用在职党员的资源优势,形成各类服务资源库,并紧密对接群众实际需求,制定了促进需求与资源高度匹配的“公益项目”清单,使党员可操作、群众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