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西路位于内环线,属杨浦区东西走向延吉路的一段。东始于黄兴路,西止于江浦路。马路长度不足600米的延吉西路,南北两侧除去人行道,中间有三车道那么宽。南侧与凤城路、北侧与长岭路相交,而相交的两条路因错位并不对接。凤城一、二、三村坐落在延吉西路两侧,我就住在凤城三村小区。
在居室里,我的视线从窗玻璃穿过水杉、梧桐树朝外眺望,望得见延吉西路和凤城路。当初,1982年秋,刚来凤城三村,厂里工友帮我突击装修住房,临近傍晚我想买点心犒劳同事。可是延吉西路只有鳞次栉比的住房,我只好沿弄堂穿越菜田、小河浜,拐进黄兴路,到8路公交控江新村站买生煎……
过了一年,延吉西路街面上始有一爿粮店,一家牛奶公司经营的饮食店,还有一间大门面烟纸店。一天夜晚,妻子突然提前临盆,我惊慌失措。那个时候公用电话早已关门,黑漆漆延吉西路上往哪儿去找出租车送新华医院?我硬着头皮去敲牛奶公司饮食店的门,把紧急情况摊开,好说歹说,该店就是不肯借出黄鱼车。我只好转向凤城路,敲开另一家饮食店的门。想不到店家答应出借,不过要500元押金,这令我喜出望外。这件事我至今心存感激,不然真不知如何收场。
家中添了女儿,忙碌了。宝宝的一颦一笑成长变化,充满乐趣。随着女儿出世,延吉西路也热闹起来。街上开了多家建材店和建筑五金店,凤城三村后面农田正在逐渐被一幢幢多层楼房所替代。令人惊喜的是,在对着延吉西路的凤城三村弄堂口,砌起了一幢两层楼的培青招牌小店,经营油盐酱油等生活必需品,极大地方便了小区居民。小区对面的凤城路,不知怎么的,形成了一个马路自由市场。摊头从凤城路一直摆到延吉西路。倘若你买斤把河鲫鱼,小贩会送你一二条黑鱼。那时条虾价格一元三角一斤,我们几乎天天都吃条虾。尽管自由市场带来方便和物价便宜,但是凤城路面一片狼藉,间或还有打架滋生,难免会波及延吉西路,也脏兮兮的。碰巧延吉西路上新辟公交车站,星期天妻子携带女儿跑娘家,很可惜,车不对路,我们仍需绕道坐车、换二次车,才能到目的地。
我们天天走在延吉西路上,上班,购物,回娘家。女儿也伴随延吉西路成长,起先我们在延吉西路上抱着她,后来搀着她的小手,她一双小脚在延吉西路上跑,渐渐看着她背书包消失在延吉西路上。女儿大了,我照镜子,自己头顶已“朝如青丝暮成雪”了。再看居室窗前的水杉树,原本只两层楼高,现已超过五层楼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傍晚,我又走在延吉西路上。马路四个路口的红绿灯不停闪烁,车辆来来往往,人行道上熙熙攘攘。两侧梧桐行道树株株挺拔,马路两侧有:医院、药房、学校、超市、便利店、面包房诸多单位,还有手机电脑、服装箱包、眼镜钟表、唱吧网吧、广告复印、饭店旅馆、造型瘦身、足浴指压、生煎馄饨、烟酒、房产、火锅、馒头、水果等店铺门类一应俱全。夕阳正透过西天上云绕雾障的千万朵晚霞,把万道金丝喷洒在延吉西路的柏油路上、车辆头上、店门面上、梧桐树上和行人脸上。触景生情,令人遐想,脑海里忽然跳出叶剑英元帅“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诗句,让我感慨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带给延吉西路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