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活·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衡理智与情感,让改变不再难
《瞬变》 奇普·希思 丹·希思 中信出版社

  2007年,学者阿利娅·克拉姆与埃伦·兰格发表了一份有关酒店女服务员及其运动习惯的研究报告。酒店女服务员平均每人每天打扫15个房间,甚至更多,每间耗时20-30分钟,这需要一连串的走动、弯腰、推车、手举、肩扛、擦洗、吸尘等工作。经测定,女服务员的每日运动量远远超过卫生部门建议的运动量。但奇怪的是,女服务员基本上不认为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运动,很多人也不可抑制的发胖。

  两位学者将测定结论告诉了其中一组女服务员实验对象,她们获知自己工作的卡路里消耗量及每日劳动总量。另一组则未获得报告。4周后,调查发现,得知了自己通过工作做了很多运动的女服务员,体重平均降低了近1公斤,而另一组没有任何变化。两位学者排除了其他可能影响测验结果的干扰因素。

  毫无疑问,上述测试中,部分女服务员体重降低的结果,应归结为“安慰剂效应”。很多时候,我们相信某种神秘的药方偏方、食疗秘方对身体有好处,还能拿出一定的变化依据,其实也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安慰剂效应”即主观认知、心理作用带来生理反应,效力当然是有限的(绝不可能像某些神秘论者所鼓吹的那样包治百病),却足以对人们的认知和行动提供启示:迈向成功,信心是不可或缺的。

  迈向成功,通常需要实现改变。问题又出现了,很多时候我们愿意改变,却不知如何改变以及怎样启动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暴饮暴食、沉溺烟酒、长期不锻炼)、工作方式(消极敷衍)都不满意,希望有所改变,却好像受困于一种强烈的牵制,无法迈出第一步。很多所谓的成功学、励志图书都告诉人们,这种时候需要以意志来克制自己,并督促前行。

  真是这样吗?国际知名行为心理学家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引入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的观点指出,人的情感与理智,犹如大象和骑象人,骑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大象却很有惰性,两厢牵扯才造成人们的止步不前。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味依赖理智去约束、限制情感,自我控制力将消耗殆尽,人将变得筋疲力尽,也很不快乐。希思兄弟提出,启动改变,就应该赋予大象以能量和动力。

  希思兄弟在其合著的《瞬变》一书中就对启动改变提出了三步建议:第一步,“指挥骑象人”,明晰方向;第二步,“激励大象”,从情感层面入手,让大象变得愿意配合;第三步,营造路径,让改变更容易发生。

  人的理智(“骑象人”)使人能够思考、分析和权衡,但也因此常常导致优柔寡断,从而止步不前。改变需要方向,要能够在众多甚至过多的选项中得出选择,就应当聚焦重点,正视目标与障碍所在。接下来就需要对目标进行可行性细分转化,使之易于上手操作。特别要注意的是,“骑象人”尤其热衷找出事情的不可行性证据,在分析中迷失,因此人们在思考和行动时要尽可能注重简单直接。

  “大象”是指人的情感。执行效率、体验评价等,通常都与人的“感觉”有关,很多知名企业的卓越设计正是因为漠视这项原则才受到客户的冷落。推动改变,当然要找到感觉,激发“大象”的正面情绪而不是必然带来窄化效应的负面情绪。

  顺畅的路径更易于引导改变,相反,路径不通则会让人找到偷懒、放弃的借口。希思兄弟在书中就指出,调整环境其实就是让正确行为更容易出现,错误行为则更难以发生。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运用这一点的重要性,譬如亚马逊等电商企业就为消费者一键下单、便捷支付提供了方便;而国内外的一些医疗机构为减少差错发生率,在多个环节都启用了工作清单——久而久之,新的、更好的习惯就已经形成,将巩固改变的成果。(来源:新华读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悦读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一本让人点赞的法治普及读物
悦读
平衡理智与情感,让改变不再难
杨浦时报生活·悦读06平衡理智与情感,让改变不再难 2015-03-03 2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