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初级班的隔壁,还有两个兴趣班。一是读书沙龙,一是书法。有时棋班散课时间还早,咱就溜到隔壁蹭课。几次下来,发现世上事物,有点相通。
围棋开班时,李老师并未叫大家买棋书,多是在大盘上一点一点的讲解。棋友们却想当然,认为上学读书要买课本,学棋自然要买棋谱,积极性高的还广收博采。最夸张的是老魏。老魏的儿子不懂棋但特孝顺,见父亲每周去上围棋课,便帮老魏买了一大摞棋书,计有:《吴清源名局精解》;过惕生《围棋战理》;陈祖德《超越自我》;小林光一《围棋必胜讲座》……我们于是叫老魏“博士”。 李老师见了老魏的宝贝,连连摇头。
李老师敲敲棋盘,大声提醒:一口吃不成胖子,贪多嚼不烂。各位真要买书,先买一本就够。咱们只能挖一口井,但是要出水!不能东一锹,西一锹。有本小册子,非常好,薄薄的——邱百瑞《围棋入门一月通》 。邱先生是曹大元、常昊、钱宇平、芮乃伟、王群、杨晖、华学明的老师,这书是他带徒弟的经验之谈,实用!
老魏的儿子毕竟孝顺,且不负众望,在网上给咱班每人买了一本。很便宜,10来块钱。真是“一月通”啊!从第1天安排到第30天,跟旅游合同似的,天天有内容。从“围棋的基本知识”、“劫、眼和吃子”,到“对杀的基本技术”,直至“实战分析”。李老师讲究“挖井”,而且只用一把锹,一把好锹。
某日散课后到两隔壁去蹭,先到读书沙龙。
沙龙里讲读书之道的先生很有名,鹤发童颜,姓黄,大家叫他黄老,咱也跟着叫。据说黄老不写新诗,专写格律诗、格律词,写的讽刺诗打油诗都有格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抑扬顿挫,高山流水。这玩意儿咱一听头就大,先生却乐在其中。老先生说大家可以用上海方言念古诗,凡短促、声大、音往下的就是“仄声”,很容易分。如此云云之后,老先生满面笑容的回答听众的提问——“选什么书读?”
“读啥书好?您只需记住两条:一是书要薄;二是这本薄书要经过反复再版,这书就是好书,是时间和历史打造过的精华。选好一本书,读透。譬如《唐诗三百首》 ,收77家,311首。您能熟到脱口而出,您的古文水平,就是研究生。——附带讲一下,最古老的《诗》三百,实际为305。在古代,您不熟《诗》,就会被批评语言无味;您不熟《诗》,甚至不能当外交官。……又譬如宋朝有个宰相,半部论语……”
原来老先生是一本书主义,也是小册子、薄书。
再蹭书法班。想不到书法班康老师也在讲“挖井”。康老师以其狂草在上海市民文化节书法大赛中获得第N名,作品上了集子,颇自负。他正在评说某位学员的毛笔字:
“你又是隶书,又是楷书,又是草书——朋友,你是一下子在挖三口井!东挖挖,西挖挖,弄到最后,花了力气,花了时间,一口井都挖不成!知道吴昌硕吗?写了一辈子石鼓文……老师我,咬定怀素自叙帖。”学员脸红红的辩解说:“……我喜欢……”“你喜欢,天下可喜欢的东西多呢!学得过来?康老师劝你先把一口井挖好!”“我看,你先练楷书吧,也不要王羲之钟繇智永苏东坡赵孟頫欧虞褚薛的什么都学,就学颜体;颜体也只学一本,《告身》 。写三年再说。”
学员颧骨红红的诺诺而退。咱在一旁听得五体投地。心想围棋班毕业后,一定来康老师班报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