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浦七旬老人捐赠集藏781幅老照片重现外滩旧貌
《外滩影像》:见证百年沧桑
1930年代初的外滩。
按照《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议定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图为开埠前的黄浦江景
公家花园大门(1880年代)。看着美轮美奂的公家花园,上海市民只能望园兴叹。因为竖在大门口的告示牌将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挡在了园外。1917年9月13日修订的园规规定:“衣着不整者不得入内,犬与自行车不得入内。”
1931年初夏,上海入梅后,7月6日,市区大面积积水,低洼地区几成泽国,外滩区域也出现严重内涝。
百老汇大厦与外白渡桥组成了外滩地区最经典的景观,因此也是外滩的地标之一。
外滩欧战和平纪念碑旁搭起了“庆祝收回租界”的牌楼。
有轨电车在外滩开通。

  ■记者 陈玲

  两年前,家住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的七旬老人刘培儒老先生,将自己历经五十余载集藏的781幅上海外滩老照片,悉数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近日,上海市档案馆精选了部分精品,编撰成册,作为“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的一部分向公众展示,名为《外滩影像》。

  北纬31度23分、东经121度49分,这个抽象的地理坐标系对应点正是上海外滩,无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还是曾驻足于此的中外宾客,外滩无疑是他们心目中最具代表性、最值得一游的申城景观。

  外滩的价值不止于观光游览,也不止于那些沿着黄浦江岸蜿蜒伸展、气度不凡的万国建筑。从城市历史文化角度而言,它更是近代上海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上海大千世界。

  刘培儒老先生年轻时曾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内工作,他细心收集了大量反映外滩不同历史时期风貌的照片素材,整理出“1842-1949年外滩时代掠影”专题藏品,将年代线索融入历史时序的脉络中。全书通过“大都会的原点”、“新世纪之光”、“黄金时代”、“硝烟下的黄埔滩”“奔向光明”五大部分展示上海外滩的发展史。翻开《外滩影像》图册,在老照片那黑与白的影像世界里,既有节日欢庆、凯歌高奏的喜悦,也有饱受歧视、经受战争洗礼的悲怆,更有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汇合,尘封的历史徐徐展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外滩影像》:见证百年沧桑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外滩影像》:见证百年沧桑 2015-03-28 2 2015年03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