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科技创新需求,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产学研模式和科技园区体制机制都要加快改革创新
●起点更高、气魄更大,把握机遇、找准定位,精心谋划、先行先试,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中、创新创业基础较好的优势,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上海乃至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和产城融合、学城融合示范区。要加强整体规划布局、周边区域联动,发挥杨浦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上海东北部地区科技创新片。
本报讯4月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来杨浦调研创新创业工作并强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在“十三五”必须牢牢坚持的方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归根到底要“落地”。要勇于跳出狭隘的行政区域束缚,站高看远,以开放胸怀和担当精神,在全市努力打造若干个科技创新中心的承载区、集聚区,承担好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围绕科技创新需求,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产学研模式和科技园区体制机制都要加快改革创新,为科技创新开放性平台建设、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以及更好地协同创新等突破瓶颈制约。
市政府秘书长李逸平,市发改委、科委、经信委、财政局、人社局、国资委、交通委、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区领导诸葛宇杰、谢坚钢、丁欢欢、谈兵参加调研。
毗邻众多高校的杨浦新江湾城,近年来正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园区。杨雄一行首先来到湾谷科技园,听取园区规划以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相关情况介绍,对中心积极探索“技术银行”等新模式,努力打造技术转移集聚区予以肯定。杨雄说:“要善于培育科技创新的功能性机构,着力统筹集聚各类资源。”随后,市领导来到位于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作为全国首家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的非营利性公募机构,该基金会迄今已资助创业项目逾千个。负责人告诉市领导,8年前大学生创业还是个位数,如今每年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多达两三百个。走进基地的上海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梦想天地”,大厅内咖啡飘香,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正在这里挥洒激情、追逐梦想。杨雄与一个研发“新型防尘面具”的创业团队亲切交流,关切地询问财务模型、商业模式有了吗。“从试验产品到走向市场,是创业团队必须面临的惊险一跃。”他叮嘱相关政府部门,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决不能自说自话,要根据创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政策措施,形成支撑创新创业的完整链条。“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
“围绕科创中心建设的大战略,各区县要及早谋划各自定位和作用,咬住目标,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听取诸葛宇杰、谢坚钢汇报有关情况以及市相关部门的讨论意见后,杨雄充分肯定了杨浦自本世纪以来坚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取得的积极成效,并指出,杨浦要围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目标,起点更高、气魄更大,把握机遇、找准定位,精心谋划、先行先试,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中、创新创业基础较好的优势,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上海乃至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和产城融合、学城融合示范区。要加强整体规划布局、周边区域联动,发挥杨浦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上海东北部地区科技创新片。
“科创中心建设首先要集聚资源,第二要开放。”杨雄要求,面对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各区县、各部门要实事求是,不单单是技术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上也要创新,敢于探索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资源集聚上,要面向国内外加快集聚创新要素,积极引进高能级、研究型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要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管理创新,探索服务创新创业的新机制、新方法、新模式,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区空间和功能布局,服务于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集聚区的建设,主动对接创新创业需求,在功能设计、社区建设、氛围营造等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
“杨浦这么多科技园区,怎么把它们升级、协同、资源共享,怎么和区域内大学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网络?”杨雄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快提升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能级,加强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协同联动、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挖掘释放资源潜力和效应。要围绕城区转型发展,创新建立招商引资新机制、新模式,有效发挥街道服务企业、信息汇聚的作用,探索培育市场化的招商主体。市相关职能部门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围绕杨浦新一轮发展的功能定位,市区联动、深化研究、落实举措,全力服务支持杨浦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杨浦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扎实基础和独特优势,科教人才资源集聚,产学研用联动、协同创新模式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已成为科教资源联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热土。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杨浦建设创新创业服务高地,积极打造“3+1”,其中,“3”是围绕知识技术的生产、配置、孵化三个环节,建设创新知识的策源地、技术转移集聚区、新兴产业孵化区;“1”是指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争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一。 ■记者毛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