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也真不可思议,我家那几盆芦荟,居然也养了有十几二十年了。老房子动迁,带到杨浦的中原小区。后来买房子,又带到现在的家。
芦荟是多肉植物,向来把它与仙人掌、仙人球之类归在一起,觉得它应当是耐旱、死不了的。养这种“盆栽”,最适合懒人、笨人、心不在焉之人,所以我也从不把它们放在心上。有一阵我疏于照看,干脆把盆放在窗户外面任其日晒雨淋,“野化训练”。于是,在我的放养下,几盆芦荟长得“惨不忍睹”:冬天挨冻、夏天炙烤,叶子半枯、颜色灰黑、缩成一团……
看看隔壁人家阳台上的盆栽,虽叫不出名称,都欣欣向荣,叶色鲜亮、枝蔓舒张,在窗台上傲人地沐浴着朝阳。
终于,去年冬天,我对我的芦荟动手了。先是进行“计划生育”,把乱糟糟瞎长出的芽头一一掰掉,抑制无序竞争;松土和适当施肥当然也是应有之义;多肉植物的原始生长环境是少水而炎热的地区,所以家养这类植物,显然要防止其受冻,放在室内过冬最保险;最重要的浇水,也不劈头盖脸地灌,而放一水盘,将花盆“坐”在水盘里,让植物的根须自己吸……
你别说,还真有效。几天的工夫,原先干缩暗黑的叶片,吸了水后显得逐渐饱满,颜色也变得明亮起来。这几盆芦荟,终于不让我丢脸了!
记得看到过《新民晚报》上一条消息,说是有户居民家养的芦荟在冬天竟然开花了。过去孤陋寡闻,从不知道芦荟会开花,以为它就靠在身边一嘟噜一嘟噜冒芽头来无性繁殖呢。既然芦荟开花能上报,想来必定十分稀罕。可惜报道中附的是一张不甚清晰的黑白照,看不清芦荟花的“娇容”。
意想不到的是,1月初,我在我的一盆芦荟上,发现新叶芽的旁边,多了一个不是叶片的芽。我联想着,这可能就是芦荟的花芽了!果然,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小小的花芽也一天天伸出了脑袋、伸长了脖子,直到最后长出一根细而长的花莛。不过花莛长得虽长,等它开花却等得真是心焦。也许是开花需要达到一定的气温,在这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虽然摆出了一副万事具备的姿势,就是打不通最后一里路。
这一等,又足足等了半个月!终于,塔状花序上的小花苞,逐渐拉长,颜色也从绿变红,处于花序最底下的花苞,甚至还在筒状的花口沿构成几瓣精致的裂口,就像过去豪华厅堂枝形吊灯的灯罩。
专家说,芦荟开花一般在春、夏季,我这棵宝贝,虽然一月份就露出花芽了,可等到花开,已经是四月天,差不多是春末了。看来它的花季就是这个时候。晚报上报道的冬季开花的芦荟,实在是反季节的另类。莫非是在暖房里用空调“孵”出来的?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载:芦荟(Aloe)是“百合科的一属,约200种。灌木状肉质植物。原产于非洲。植株多无茎;叶簇生于基部呈莲座状。有几个种的叶锐尖,带刺;花黄或红色,总状花序,花、叶均美观,可供观赏。”
我的这盆芦荟,开出的花颜色红中带黄还带绿,既没有什么香味,又没有婀娜花姿,不过,许多花蕾凑一块,还算热闹。尤其是平时总当它是观叶的植物,居然也能开花,不禁有点意外的欣喜。何况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戴逸如有言:“邵雍说:不懂花的人只爱花之貌,懂花的人爱的是花之妙。因为‘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我算是懂得花之妙的吗?不知道。不过,经过这一番打理、忙乎、期盼、焦急,看花的心情,自是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