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殷行社区调研时,对社区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多姿多彩其乐融融”的殷切希望。对殷行这样一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有着20万人口的大型社区,老龄人口、残疾人、困难群体又为数不少,怎么来解决百姓的各类诉求让社区“其乐融融’呢?
殷行街道党工委书记钱樑说:“殷行有各级党组织274个,11000多名社区党员,党建牌打好了,‘美丽殷行’就有了底气。”
“眼睛向下看,围着群众转”
多年来,殷行“社区-片区-居民区”的三级社区党建组织体系不断联动完善,方便“眼睛向下看,围着群众转”,也便于民意上传。
在街道层面,社区党建办、社区党建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增强了信息互通、工作互动的及时性,实现日常工作无缝衔接;细化设置社区党委、党建办、党建服务中心职责,健全点对点指导,项对项联动的机制,力求“职责职能无缝衔接”,强化前后台联动。钱樑说:“社区党委是司令部、党建办是参谋部、党建服务中心是前台,负责一线工作落地,这就好比三架马车,一起拉动社区党建工作。”
而在居民区,通过居民区党组织集中换届,换届后的书记队伍平均年龄下降2.4岁,就业年龄段占比提升近20%,大专以上学历提升12%,结构优化了,素质也提高了。“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关键看的就是党性,就是对待群众的态度,希望新的书记队伍当中多出几个像吴美娟一样的干部,一定要心存‘我为亲人办事情’的深厚感情。”钱樑如是说。
靠主人翁意识做服务型党建
除了健全立体化的社区党建组织体系以外,殷行街道不忘区域单位和社区建设的有机融合,剑指服务型党建。
殷行街道定期与区域单位党组织开展政治理论“联学”、合理化建议“联想”、社企青年“联谊”等“三联”活动,激发区域单位共建共享、服务社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去年,针对殷行北片公交、地铁接驳难问题,巴士一汽公司主动与街道对接,在区主要领导的关心下,积极争取市交通委、区建交委的支持,新辟1228路穿梭巴士,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但客观来说,驻区单位资源也是有限的,老百姓的诉求却各有不同,如何实现驻区单位“资源清单”与群众“诉求清单”的精准对接?以项目合作推动志愿服务融合的方式,既调动驻区单位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又为居民提供精准有效服务。“街道既要做好统筹、组织协调的老娘舅,又要做好把关、补缺的老管家。”钱樑说。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以安莉芳党支部为例,充分发挥公司活动策划优势,积极参与街道“爱心在党旗下闪耀”主题慈善活动的组织工作,协助动员45家区域单位捐赠市值5.2万元商品,把爱心礼包送至600户困难家庭。志愿服务在增强居民对区域单位认同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区域单位对社区的归属感,强化了彼此情感纽带。仅上半年,街道就与市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等36家单位,合作开展小区技防、“蓝丝带”等志愿行动112项,群众受益5.8万人次。活动项目和受益人次同比增长近20%。
微公益时刻折射党员光环
很多时候,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效果并不好。有的在职党员困惑,在社区是不是只能干干夜间巡逻的事情?有的在职党员烦神,社区要搞活动的时候要上班,每每时间都会有冲突。
如何确保每一个党组织都能担负好责任,每一名党员都能得到经常性的教育帮助,时刻强化党员意识、纪律意识,主动亮身份、亮服务?
不需要高大全,就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为了让在职党员零门槛、无障碍地参与社区公益,殷行街道在“殷行党建网”上开设“党员社区公益行”专栏,列出包括帮困等6大领域20个微公益项目,方便党员在线选择项目、参与服务。结合开展“随手公益”活动,配套开发“党员公益行”手机APP,让党员自制公益服务时间轴,强化参与公益的成就感,激发融入社区、融入群众当先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据统计,目前已有4500余名在职党员参与公益行活动,2000余名在职党员在手机APP中留下服务记录,为进一步整合在职党员资源力量推进共治和自治,共建“其乐融融”殷行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