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上海定为特别市,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正式组建成立。此时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大都市,国民政府和上海地方政府都非常关注和重视上海的建设和发展。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明确表达了要改造上海,“以上海为东方大港”的观点。但当时的上海在繁华的外衣下,又是一座租界和华界并存的畸形城市,整体布局和功能矛盾重重。因此,市政府最终决定绕开租界和旧市区,经1929年7月市政府第123次会议讨论确定五角场地区为新的上海市中心区域,并在8月成立了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陆续公布了《建设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书》《黄浦江虬江码头计划》《上海市分区计划》《上海市道路计划》等一批配套计划,这些计划构成了人们常称的“大上海计划”。
当时的市政府之所以选择五角场这片远离旧市中心的东北郊野,一是因为这里地近吴淞口,位于黄浦江边,具有比旧市区更大的港口优势,也符合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将上海建成一个“东方大港”的宏伟目标;二是因为这里是乡野平地,避免了改造旧市区那些难以想象的种种麻烦,便于从头开始,一切按新时代的标准去开创一个现代化的新区域。
从1930年起,一直到抗战爆发前,这一地区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一批市级的公共建筑拔地而起;地区路网部分辟成;一条轻便铁路东西贯通;虬江码头一期工程完成。这些设施中的大部分都超过了租界而领先于上海,新市中心区初步成型。可惜这个大型计划还未完成,“一二八”、“八一三”事变相继爆发,江湾处于战火中心,并被日军占领。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大上海”计划被迫中止,抗战胜利后也没能重新恢复和延续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