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绍兴城向西南,公路上车流滚滚,尘灰扬扬。大巴在小山脚下突然转弯,便一下子进入一个清凉世界。绿竹蔽天,树荫匝地,流水潺潺,山幽鸟鸣,满眼青翠,欲湿人衣。兰亭到了。旅尘顿时消褪,五脏六腑清凉如洗。竟有点恍恍惚惚,刚走下大巴的脚步不太稳。
兰亭位于著名的山阴道上。王献之说:“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世说新语》)
到兰亭的游人,来来回回在名句名篇盘旋中参观鹅池碑、兰亭碑、鹅池、曲水流觞、御碑亭、临池十八缸、右军祠、古驿亭……几经兴废变迁,现在的兰亭是明嘉靖年间当地郡守依旧址重建的。
离开鹅池,在曲曲折折的花石小径上走,从鹅池想到鹅。
王羲之爱鹅,王献之爱鹅,王家爱鹅,他们的家书中经常提到鹅。
鹅这家伙,确实可爱。摇摇摆摆,曲项向天,成天乐呵呵的。又“艮”得很,发起怒来舍命向前,呼叫冲锋,谁都不怕,永远是一副自命不凡的萌劲儿。
《晋书》载,会稽有老妪养一鹅,善鸣,羲之求购未能得,就特意携亲带友的坐了车骑去看。
真真是好兴致。
老妪听说羲之将至,竟“烹以待之”,弄得“羲之叹惜弥日”。
山阴一道士,养有好鹅,羲之往观,很喜欢。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望着竹林高树间斑驳的日影,我迷茫地遥望远天,出神地遥望一个与王羲之相关的、在中国历史上色彩怪异的朝代——晋。晋代的优秀文化人,在充斥着权术、阴谋、野心、政变、诬告、奢靡、劫掠、杀戮、战争、死亡……的腥风阴霾之中,闪亮出与其他朝代迥然不同的极其鲜明的风采和个性。就嗜好罢,也显得那么倜傥不群、风标独特——
阮籍好酒,听说有个兵营的厨子精于酿酒,干脆申请去那儿当了个“步兵校尉”。
嵇康喜欢打铁,古琴更弹得冠绝一代。蒙冤被刑,黄尘萧索,他镇定地弹完一曲《广陵散》,向周围近千名前来为他鸣冤为他送别的太学生叹曰:“《广陵散》从此绝矣!”
孙登能长啸,“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孙登曾用山谷草木间的一声划然长啸,启发了阮籍对人生的体悟。
谢安善弈。在晋秦淝水大战的关键时刻,仍在安心下棋!
陶渊明除了好饮,爱菊,也喜欢弹琴——不过他的琴上没有琴弦,呼为“不弦琴”。
以“坦腹东床”对待婚姻的王羲之,爱鹅于这样的氛围,不是很自然吗?《晋书》说王羲之“其任率如此”。“任率”二字,值得回味。
在中国数千汉字中,“鹅”字最独特——“我”可以在“鸟”的上下左右安置,皆成正字。王羲之爱鹅,这是否也是原因之一?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