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级非遗新增57项

  近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正式公布,57个项目上榜。自此,本市市级非遗项目总数达236项。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介绍,上海的非遗项目扎根民间,很能体现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他以上海的简称“沪(滬)”为例,它本指一种渔具。

  据史料记载,古时吴淞江在今上海青浦区北部出海,下游村落多为渔民,普遍使用一种叫做“沪(滬)”的竹制渔具。南朝顾野王《舆地志》对这种工具作了细致描述:“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蟹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也就是将竹插在河流中编成栅,使随潮水而入的鱼蟹多被阻拦于竹栅内。特别是河蟹,具有攀爬的习性,在顺水而下遇到竹栅阻拦时就向上攀爬,使渔民唾手可得。

  因在河流中使用,“扈”后来被加上三点水,即简化字“沪”的繁体。又由于“沪”遍布于“渎”(河流入海之处),这段河道便被称为“沪渎”。于是有了南朝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记》的记载:“松江之下,号曰沪渎。”到唐代,人们已习惯将“沪”用于江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遂另造一“簖”字来称呼这种渔具,意指“阻断鱼蟹的退路”。如今,簖(沪)具制作技艺已入选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业内人士认为,簖(沪)从最初的捕鱼工具演变为现今的地名,它见证了上海的历史演变,是上海的水文化和民间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高春明透露,本次入选的不少非遗项目原产地本不是上海,但却能做到自己的“独一份”。以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为例,烧卖全国各地都有,不稀罕,但一般的烧卖都是糯米馅,而用鲜笋和肉,还有赤豆、白砂糖包做馅料的只有下沙烧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图说
《奔跑吧,兄弟》热播引发暖男剧来袭
申城首个慢行绿道悄然开放
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杨浦区公益电影流动放映排片表
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双降
上海市级非遗新增57项
上海年内实现4G覆盖
7月沪牌18日拍卖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资讯04上海市级非遗新增57项 2015-07-11 2 2015年07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