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80周年。追溯《义勇军进行曲》的起源,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血泪史。东北三省沦陷、淞沪抗战爆发、长城关口失守,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危险的时候!当此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抗争意志澎湃汹涌,汇成浩浩荡荡的全面抗战洪流。全面抗战的生死博弈不仅在战场,上海文化界爱国人士也以笔做刀枪,以戏剧、电影为阵地,号召人们有死无退,毁家纾难。在全面抗战的隆隆炮声中,1934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影片拍摄基地——电通影业公司应运而生。1935年初,电通影业公司搬迁至原荆州路405号,摄制了一部反映长城抗战的影片《风云儿女》,它的主题歌就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诗言志,歌咏言。”随着《风云儿女》的热映,《义勇军进行曲》这首用鲜血写就的战歌,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雄壮激越、荡气回肠的旋律,成了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时代最强音。
“一二·九”运动中,《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始终伴随游行队伍;七君子出狱时,面对前来迎接的群众,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鲁迅先生逝世出殡时,几万人送葬队伍都唱着《义勇军进行曲》;1938年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在《谈抗战歌曲》中写道:连荒山中的三家里村,也有“起来!起来”“前进!
前进”的声音出于村夫牧童之口。1938年3月至4月中旬,在台儿庄会战的战场上,中日激烈交战。国际著名记者爱波斯坦和一些中外记者,在亲临台儿庄进行战地采访时,面对大炮轰鸣、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尸横遍野的惨烈景象,都感到十分紧张。此时,与他们同来观战的美国驻华海军副武官卡尔逊,带头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歌声很快使大家镇定下来,恐惧情绪一扫而光。爱波斯坦看到中国官兵端着步枪、挥着大刀,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日本军队的炮火,打垮日军进攻,取得台儿庄大捷。
经过14年的英勇抗战,中华民族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战争的伟大胜利。这14年,《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砥砺了英雄气概,坚定了必胜信念。正是由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在1949年9月27日协商建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确定为国歌。2004年,《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写入宪法,取得了庄严的宪法地位。
作为中国人,每当听到《义勇军进行曲》被奏响,(下转第5版)
(上接第3版)就会充满自豪感和神圣感,每当唱起《义勇军进行曲》,都能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作为杨浦人,对国歌还有着一种特殊的自豪感,因为《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在这里。可以说,原荆州路405号,电通影业公司旧址所在地,是承载国歌诞生的重要地标。社会各界对我区建立国歌纪念地一直非常关注,民盟区委多次提出相关提案。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这一红色历史资源,在市委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整合各方力量,于2009年在此建成国歌纪念广场及国歌展示馆。开馆七年来,通过全面展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和过程、传唱和影响、国歌作者、国歌故事等国歌知识,展示馆已经成为展现中国国歌魅力的重要平台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杨浦作为国歌诞生地,在汲取国歌精神的营养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杨浦正处在深刻转型期、战略机遇期和全面提升期,十分需要从国歌中汲取力量与智慧,以国歌作为精神支柱,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就是要在全区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大格局下,充分发挥《国歌》展示馆的教育阵地作用,继续传承和弘扬国歌精神,强化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国家意识,培育自立自强、忧患自救、团结拼搏和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进一步突出中心、选好载体,努力在广泛性、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爱国主义文化活动,引导各界群众的自觉参与,培养大家对国歌的认知、对国家的认同,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