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情色彩

  ■冯诗齐 文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我要说的,就是那些“带感情的色彩名称”。

  《瓷夫人:瓷上画意欣赏》一书的作者说,瓷的釉色中有一种绿色叫“苦绿”,“苦绿是一种颜色。苦绿的所谓苦,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可以通过味蕾来感觉的某种味道,而是对颜色的界定与形容。在绿前面,它成了一种色相。”同作者一样,乍一听,我也立即被这个别出心裁的名称所吸引。苦绿,什么样的绿才担得上这个“苦”字?据说苦绿这种陶瓷粉彩的颜料是以26%的大绿加74%的老黄配成,它不会是“枯绿”的转音吧?因为那种黄黄的绿正与秋天的萧瑟相配呢。

  在网上搜了半天,好容易见到了“苦绿”色的真容。的确,真是意料中那种带点黄黄的绿。不知是哪位文人高士给起了如此带感情的名称。用这种绿来涂抹山林,不由人不生“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之慨。

  绿色有带苦味的,那么红色呢?

  古时红、紫色特矜贵,是朝廷一、二品大员才能穿的服饰,“满朝朱紫贵”嘛。这是因为过去染布都用植物染料,红色是用红蓝花来染的,原料采集种植不易,成本就高,所以红色、紫色就成了不许随便穿的禁色。张宗子在一篇文章中考证,“在日本奈良及平安时代,红染是很昂贵的,因而禁止庶民穿着红染的衣服。当时要红染绢一匹,需费二十大斤(一大斤约相当于560克)的红花,其价格等于两家老百姓的财产。”如此高的成本,当然只有王公大臣穿了。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百姓也爱美呀!当时的女人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一大斤红花的代价,染成很淡的红紫色。这种淡红色,唐代人给起了个名字叫“退红”,那意思就是“次一级的红”吧。而宋人则另给上了个“不肯红”的名目,“叶甘陪衬亦苦绿,花怕人妒不肯红。”哪是“不肯红”啊,明明是“不敢红”。

  这些带感情的色彩词中,还真能挖掘出一些故事来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感情色彩
破阵子·七夕怀友
另一种叙事记忆:工人子弟(之九)
米寿三吟
桂林游吟
荷愿
夏威夷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感情色彩 2015-09-19 2 2015年09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