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天你走了多少步?”最近这成了不少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医护人员的日常问候语。一项长达2周的健步比赛,日前在医院职工中掀起了一股健身“攀比风”。与以往体育比赛比速度拼耐力不同,这项比赛更考验的是参与者的持久力。
让运动成为互动游戏
“不少医护人员平时工作繁忙,回到家往沙发上一躺再也不想动了。”如何才能吸引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培养其定期锻炼的好习惯呢?
杨浦医院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互动,调动职工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运动的乐趣,培养主动、经常、科学的健身意识。
该活动依托手机软件的数字计步功能,统计参赛者每天的行走和跑动步数,以2周为一个比赛周期开展竞赛,最终评选出总步数最多的获胜者。
活动参与者可通过关注“微信运动”公众号,使用支持与微信互联的运动手环,下载相关计步类APP导入运动数据等方式,参与到比赛中来。记者看到,在这个平台上,参赛者能看见自己与好友每日行走的步数,并在同一排行榜上得以体现,好友之间可以相互点赞支持。这项简单易行、随时随地都能参与的职工活动,意想不到地吸引了近200名职工的参与。
传统的健身活动,需要特定人群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共同参与,限制了受众的参与度和持久性,组织方在交通、卫生、安全等方面都需要精心筹备,不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参与度也会受到影响。“用手机软件计步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随时随地统计步数,不管上下楼、办公区域走动还是走路上下班,日常大小运动量都可以全面统计。”活动组织者、医院团委的洪虹介绍。
步数反应真实生活状态
记者发现,即使有人为了“刷步数”而在某一天狂走猛跑,刷出一个好成绩,但由于比赛周期较长,最终的比赛结果,基本反映的还是职工的真实生活状态。
药剂科的朱琳,以平均每天3.5万步的惊人运动量,摘得比赛第一名,最多的一天,甚至走了4.7万步。她说,自己曾是学校田径队队员,工作后也常会在晚饭后慢跑加散步约2小时。比赛期间,她更是每天都会关注朋友圈排名。和朱琳一样,后勤保障部的卢远,平时也有锻炼的习惯。从部队退伍后,卢远仍然保持着每天晨跑1个半小时的习惯。
朱琳的冠军成绩,与她的工作性质也脱不开关系。身为临床医师的她,每天都要在药房和病区间往返走动,走动量不下一万步。事实上,本次比赛的前5名,几乎都被药剂科的职工所包揽。同样取得较好成绩的卢远,工作中也需要大量走动。由于负责医院后勤、保卫、基建等工作,他每天都要在各个地点来回穿梭,很少有坐下来的时候。
为参赛而改变生活习惯
在有人维持常态的同时也有人为了参赛而改变。
朱海霞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职工。今年51岁的她在胎心监护室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待检队伍,在仪器旁一坐就是一整天。“工作压力大,感到自己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了。”参赛后,朱海霞开始作出改变,每天下班后坚持去公园锻炼。“我没想过要在朋友圈争名次,只要自己能坚持下去就好。”2周下来,朱海霞感到睡眠质量变好了,走路也不那么累了。
教学管理部的张文杰原本只是为了减肥才参加的比赛。不过参赛后,为了“刷步数”,她一改平时懒散的习惯,每天晚上都要在小区附近跑上1个多小时。“感觉减肥初见成效,以后应该还会持续下去。”张文杰告诉记者。
专家建议:健身应循序渐进
不过,专家提醒,计步软件对运动量可起到督促作用,但健身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切勿为了拿“朋友圈”第一而狂走猛跑,盲目加练。
杨浦区少体校中长跑教练刘君告诉记者,任何零碎的日常劳动都代替不了定时定量的体育锻炼,“健身要达到好的效果,把握好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很重要。”
刘君指出,体育健身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中老年人一般以快走、慢跑交替锻炼为宜;青年人以多跑少走为宜。运动时间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刚开始时控制在30分钟-60分钟之间效果最好,减肥的话要持续运动40分钟才有效果。运动量一般控制在6-10公里之间最为适宜。运动过量和跑步姿势不正确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建议在慢跑时采用从足跟过渡到前脚掌着地的落地方式,避免对膝关节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