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忍文
清朝中期,上海常见的月饼以桃肉为馅,此桃乃当时城西赫赫有名的露香园水蜜桃,有嘉庆年间邑人杨光辅的上海竹枝词为证:“月饼饱装桃肉馅。”此后,上海月饼不复以桃肉为馅。清末,上海人在自家的庭院赏月,香案上,“月饼堆盘月样圆”,配以梨、藕、菱等时鲜果品。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苏、广式月饼成批量生产,商家的节前促销,动足了脑筋。有采用当时先进的电灯,盘作“中秋月饼”四个字,“一夜电灯盘作字”,高高挂起,作为店幌,光华灼灼,夺人眼球,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秋气氛,促销效果极好。
吃月饼外,上海人向有把盏赏月之习俗。道光年间邑人张春华,在他的上海竹枝词里兴致勃勃地写道:“庭院开尊延赏处,二分秋色到中秋。”接着,他又在附注中解释说:“吾乡于中秋夕,虽极贫之家亦略具
杯酌,大约取团圆之意也。”当时一般人家,以鸭子、毛豆、芋艿等为下酒菜;家境优渥的,除了这些,菜单上还列有“初肥之蟹,细鳞之鲈”。
有“需”就有“供”。早在节前,一些人已在为“节供”忙碌了。初秋,金风送爽,芦荻萧萧的浦江两岸,成群的河蟹在漫漫的沙滩上嗦嗦地爬着,当时浦西浦东均有,但以浦东周浦横沥的蟹为佳。深夜,村民们举着灯笼,拨开芦苇,以灯光引诱蟹出来,聚而捕之。捉住了,用草绳捆绑起来,一串串的拎起来。亦有光绪年间邑人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为证:“灯明两岸三更夜,茅索人携缚若囚。”还有在河边张网捕鱼的,明月高照,渔火闪闪,鱼网出水,鲈鱼蹦跳,“湾头举网月轮高”。
中秋庭院赏月,到底天地局促,不妨外出走走。去哪儿?出小东门,来到城外,走到清澈的方浜之上,一座横跨水面的大石桥上,这就是当时的“沪城八景”之一——石梁夜月。“结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因此桥为明大学士陆深所建,故又称陆家石桥或学士桥。站在桥上,仰首看,长空万里净,皓月一轮圆;低头看,方浜水清清,倒映月儿圆。
记得小时候过中秋,很想吃一整块的月饼,却往往不能如愿,因为贵和少,所以大人往往将一盒月饼里的每一块月饼,用小刀切成四小块,这样我们几个孩子便能尝到细沙、百果、莲蓉、椰芸等等,各种不同滋味的月饼了。现在我们也常常会将月饼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那是因为一下子吃整块月饼,会觉得太甜和摄入糖分过多。同样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吃,原因大不一样。一个是“不够吃”;另一个是“吃不了”。好在眼下已有“迷你型”的小月饼面世,可以不用切割了。
但眼下也有遗憾。八月桂花遍地香,二三十年前中秋把盏,桂花酒是上海人的首选。那时我住在老城隍庙附近,在离家不远的店铺,就能买到桂花酒。黄澄澄的琼液上,飘浮着几根金灿灿的桂花,使人浮想联翩,想到点缀在酒酿圆子甜汤上、粘贴在条头糕上的鲜桂花。桂花酒一打开,芳香四溢,叫人喜欢得紧。现在没有了,“断无消息石榴红”,很想念,那酒,那香,那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