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久自行车:曾经的流动风景

  自行车是西方舶来之物,在解放前,中国无法独立生产自行车,只能以进口配件组装,贴上“国货”的招牌,自行车市场一直被英、日、德、美、法、俄等列强垄断。

  1940年秋,日商小岛和三郎在唐山路开设了昌和制作所,这是上海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由于生产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制造工艺与技术较为落后,所制的“铁锚”牌自行车车身既短又矮,被叫作“鬼子车”。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作为敌伪产业的大陆铁工厂、丰田自动车厂、昌和制作所合并成立上海机器厂。后来,又以昌和制作所为第二制造厂,主要生产“扳手”牌自行车,1947年改称上海制车厂。1952年,上海制车厂与新星机器厂合并为红星制车厂,1953年正式更名为上海自行车厂。

  解放初期,红星制车厂摒弃了原有的“扳手”牌商标,改向前苏联靠拢,新商标暂定名为“熊球”牌,画面上是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顶端,北极熊代表前苏联,意为共产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后来觉得政治色彩太浓,反复酝酿讨论后,决定采用“熊球”的谐音“永久”作为产品名称。到1952年,永久牌自行车年产已达到28767辆,占全国自行车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新中国自行车行业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上海自行车厂还研究改进自行车款式,提高质量,新的“永久”车投放市场后立即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但在当时,自行车是要凭票购买的大件奢侈品,一般上海人不是无力购置,就是有钱也无处购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自行车逐渐普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上下班时如潮水般汹涌的自行车车流,曾经是中国的标志,中国也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而今,电动车、机动车的保有量一路猛增,自行车出行比例逐年下降,只有在人们的记忆和电视屏幕上,才能看到当年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自行车车流的盛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环同济四平社区运动会开幕
窃包裹变卖快递员成阶下囚
学习典型 推进杨浦当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永久自行车:曾经的流动风景
用画笔传递正能量
江浦:楼组自治唤醒邻里温情
杨浦时报民生·社会04永久自行车:曾经的流动风景 2015-12-01 2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