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餐“绿波廊”

  ■周彭庚 文

  在豫园内兜兜转转,经过“绿波廊”门前,我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相视一笑,走了进去。40多年共同生活,像这样心有灵犀的事情还真不少。退休后,跟着妻子从外地来沪,沪上有点儿名气的饭店也吃过好几家,但那都是参加亲朋好友的贺喜庆寿之类的“群体”活动,像这样过“二人世界”,多年来屈指可数。

  不愧为著名的老字号,很快,我们点的几个菜就端上了桌:炒虾仁晶莹剔透,红烧肉油光闪亮,鸡汤羹微波不兴,松茸包小巧玲珑,越看让人越喜爱。我忙不迭地拍下来,发给儿子和媳妇。很快,他们回复的微信几乎一模一样:“老爸,终于想通啦!”“爸妈,想穿啦!赞!”言外之意是极其明白的:你们不要太节约,该用则用。看着如此的回复,我是又好笑又好气。

  儿子、媳妇对我们的关心,我们甚感欣慰。他们只望我们舒舒坦坦、开开心心地过日子。但遗憾的是,我们在他们的脑海中,竟是“当用不用”之人。

  确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是蛮注意节约的,“钱尽其能,物尽其用”是我们的原则。出门办事,能步行的不乘车,能乘公交、地铁的不“打的”;衣服虽旧照样穿,实在不好穿了改做窗帘、坐垫、靠背、拖把;一日三餐尽量在家做,非不得已不外买,需要外买的,也是能买馒头的不买面包比萨;外出时自带饮水、零食,妻子做的“鸡蛋韭菜饼”,常得到同行人的夸奖,连颇挑剔的孙女也赞不绝口。

  我们如此做,并非刻意要省钱,只是随心而为,随意而动,按自己的生活习惯,自由自在地生活。今天走进“绿波廊”,就是如此。况且,我们也不是一味地“省”,“该出手时就出手”,社区捐款,从没落下,有偿家教,从没搞过,志愿服务,尽心尽力。

  甚至,我还有过一顿饭吃掉一个月的代课金的“壮举”呢。虽然那已是40多年前的事了,但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一年,我这个南通本地知青,在农村已混得小有名堂,大好处如推荐上大学、招工、参军等轮不到;但小好处还是可以分到一杯羹,如代课、搞宣传队等,写写画画,跳跳唱唱,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下田劳作,一年就可以从大队得几千工分,基本可以养活自己,这在当地知青当中并不多。经亲友搭桥,远在黑龙江国营农场的上海姑娘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插队的公社。“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经历,让我们只恨“千杯少”。第二天,我就带着她到南通城兜了一圈,并在当时首屈一指的“南通饭店”吃了一顿饭,用去19元,其时我一个月的代课金不过21元。如此豪爽,岂是“小气”之人做得出的?

  “回去得把这件事讲给儿子媳妇听听——你老爸老妈既非苦行僧,亦非守财奴,更非吝啬鬼。只是‘男儿有钱不轻花,只因未到该用时’罢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漫步云深处
就餐“绿波廊”
长白照相馆
读书是一种兴趣
日出青海湖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就餐“绿波廊” 2018-03-13 2 2018年03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