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经吃过的“大锅饭”

  ■姜德福 文

  1958年,搞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时,我已经读初中了。回忆当时人民公社办食堂吃“大锅饭”的情景,真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做饭的铁锅,都砸碎后送到“小高炉”大炼钢铁去了。每家每户都不用自己做饭,到人民公社的食堂里吃不要钱的“大锅饭”。

  我们村是个大村,有两个生产队,上百户人家,食堂办在村口的一个小庙里。村干部们把庙里的“菩萨”们相对集中一下,腾出一间厢房和一个大殿。厢房里砌起炉灶,安上大铁锅炒菜做饭,大殿里支上几张桌子供大家用餐吃饭。

  大殿的两个大柱子上贴的一副对联,我仍记得清清楚楚:上联是,放开肚皮吃饱饭;下联是,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人民公社好。

  开始的几天,伙食很好,大米饭管够,菜有荤有素。大块红烧肉,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也不管是下地干活的劳力,还是东游西逛的闲人,来者都有份,一人一块。但是这个好日子并不长,后来对米饭要限量,荤菜基本上没有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三年困难”时期,只能喝“大锅汤”了。一口大大的铁锅里,水烧开后,撒进去的只有几把米,放进去的是一筐筐的青菜。煮熟后滴上几滴菜籽油,撒上一大把盐,就一勺一勺的舀进各家各户的钢精锅或洗脸盆里,端回家老老少少都唏哩呼噜喝这种菜粥。说是菜粥,但能看到的米粒都是有数的。那时候,我正是发育长身体的时候,喝这种稀汤,几泡尿一撒肚子就饿得咕咕叫。1962年,部队来招兵,我找到了接兵的首长,软磨硬泡,缠住不放,终于把我接走了。到部队再怎么艰苦,起码饭能吃饱。

  后来,上级终于下发了文件,食堂停办了。

  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大锅饭”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利于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搞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吃饱饭”。人民公社食堂吃饭免费,搞不搞生产都能“放开肚皮吃饱饭”时,就没有“鼓足干劲搞生产”的积极性了。没有人干活,出工不出力,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大锅饭”吃不下去。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也是讲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目的也是为了鼓励勤劳致富,调动生产的积极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的集体贫穷更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深化改革也好,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也好,都不能回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老路上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从杨树浦到十六铺(下)
小径结芳枝
小镇杰克逊洞的报纸
曾经吃过的“大锅饭”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曾经吃过的“大锅饭” 2018-06-16 2 2018年06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