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的江湾五角场

  ■耿勇 文

  人类总是生活在现实和历史的交替之中。每当我置身于璀璨的五角场商业圈,巴黎春天、万达广场、又一城、合生汇……总觉恍如隔世,让人唏嘘。

  在我有限的想象当中,先祖先辈们所见江湾是虬江在此曲折三弯,随处可见杂草丛生的河浜。

  我当兵37年,住在江湾五角场33年,恋爱结婚育子,伴随我年轮飞转的同时,我们这一代人也成为了五角场日新月异变迁的历史见证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考入占江湾五角场三个半角的空军政治学院。那时的五角场可谓真正的“城中村”。在破旧的楼房和低矮的平房间,成片的菜田随处可见。乘8路公交车行驶在黄兴路上,能看到最大的一块菜田,便是现在大润发对面皇朝公寓这块地了。那时的55路车站终点站就在我们校门口。如果说我们学校能作为五角场地标的话,那么它无疑也是上海东北角边缘的地标。因为当时市内公交车到此为止,再往前已不通公交。步行穿过不长的小街小巷,眼前便呈现出风吹稻穗低,处处闻蛙声的场景了。

  因为当时江湾机场占地面积大,其中不乏荒地,所以我们学校的农场也建在此,大概地址是现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这块,我们在这里插过秧,割过稻,打过草,喂过猪,养过鸡,放过牛羊,凡是农活大都干过。有耕耘就有收获,我们也享受过新鲜牛奶、鸡蛋、大米等,每当挨家领取这些现在看来非常环保的劳动成果时,我们都非常高兴。当然,嘴上说因劳动所获而高兴,可心里明白根本原因还是薄薪。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30多年前,那时五角场最大商场朝阳商场位于现在的巴黎春天位置,是个破旧的二层楼,那是我们请假常光顾的地方。记得二楼上是卖衣裤的,楼梯和地面都是不知多少年前铺设的地板,走上去吱吱响,外面马路上汽车呼啸而过时,两层楼的商场便随之有轻微的摇晃感。从朝阳商场出来,沿淞沪路往前走是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然后是杂货店等,再往前走就是我们现在还能在一些偏远农村小镇看到的类似买粮买油、修自行车、配锁等小门店,当然最多的还是晨炸油条卖豆浆、午供猪蹄炖黄豆,外加红烧猪大肠的小饭馆。那时的淞沪路,不宽还有点窄,说它窄是因为中央有个绿化带,绿化带最靠近五角场的一端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地堡,有机枪眼正对着五角场转盘中央。

  跨过淞沪路便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是顺着街呈弧形的街面房。靠前面是一家理发店,那时人理发、洗澡是件大事,所以理发店独占五角场中心,且店内宽敞明亮,面积起码有十多个现在的理发店那么大。店里四周是理发椅,中间是一排背靠背的木头长椅,店内通常坐满等着理发的人。理发师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发者耐心排队,无人浮躁。其时理发店还有个最明显的特色,就是门是半截的,高度大约在成人胸部处,左右两边雕着花纹木栏,一推入门后,自动反弹关闭。在电视剧《上海滩》和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也可见到。可见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理发店的门面,仍旧保持三十年代上海滩理发店的风格。紧邻理发店的是旭阳商场,店前街上是川流不息的人流,步入商店也一样摩肩接踵。好在那时人多钱少,买个生活用品不复杂,顺着人流,边走边驻足片刻便可买到所需物品。当然,要说那时的商店没有一点经营的想法也不确切,我清楚记得,旭阳商场最临街的柜台一直是最受孩子欢迎的糖果点心。那时人们工资微薄,只能先顾孩子。女人消费买化妆品装扮自己还是后来的事。

  从旭阳商场穿过翔殷路,便是挂着徐向前元帅提写的“空军政治学院”的大门,常年有军人站岗,大门两侧是红砖围墙。黄兴路方向的围墙显得特别长而沉闷,夏天墙下行走,无一处遮挡,行人汗淋淋的在所难免。不过,每年学雷锋的日子里,总有许多军人在这里设摊,为民服务。有人称之为“雷锋墙”。别小看这普通的围墙,当年这里还曾设过许多小摊,专门向行人揽售50元一张股票认购证,恐怕有许多后来的有钱人,就是从这里淘的第一桶金。围墙里面,是日本人留下的“飞机楼”,据说俯瞰此楼像飞机,故此得名。八十年代此楼是空军政治学院的机关办公大楼,我留校后在学院政治部宣传处任新闻干事,便在此楼办公。据传说此楼地下有水牢,只是传说未曾见过。

  穿过黄兴路,便走进了一个五角场转盘中最为破旧不堪的、夹在黄兴路与四平路之间有点类似孤岛的地段,因为周边都是马路,最内侧与后来蓝天宾馆之间也是一条小马路,此处是拖着“长辫子”的8路无轨电车的终点站。“孤岛”上大都是自我搭建的刷着白灰的破矮平房,有当地老百姓住家,也有水果店、食品店等,每当大雨过后,店内大都有水滴石穿之景。

  如果说那时的五角场真正有孤岛的话,那非其中心圆转盘地莫属。今日下沉广场原先是一个不折不扣马路“岛峙”,虽与闹市只是马路相隔,却似乎属于两个世界。白天行人被汽车阻隔,无法登“岛”,夜晚“岛”上无灯无路,只有灌木丛和一些不知名的树木。如果说白天远远望去,绿油油一片还算景观,那么晩上在五角场原本就昏暗的灯光下,此处就显得有些阴森森。后来,“岛”上树了雕塑造型,顶部是个球体,柱子四周是一条盘山之路,上面有汽车在盘山而行,但当时居民并不买帐。这也难怪,那时的徐家汇早已让人刮目相看,相比之下,五角场的居民不论乘55路出去还是回来,逢熟人很自然是那句“去上海了”,虽然都是上海人,但住在五角场,被称为“下只角”的地方,说自己是上海人总有点腰杆不硬。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拉开序幕,是个人们观念碰撞、思想交锋、思潮不断的年代,那时读书撰文成风,思考辩论成风,观念转变成风。人们生活行为、生存方式发生突变,表现在五角场变迁过程中,就是似乎市场化进程的速度如百米冲刺,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如下围棋抢占地盘一样,不经意间,经营各类物品的小店,固定的、流动的小摊小贩如雨后春笋,布满了大街小巷。起初,规模不大的国营商店,还有些龙头老大的味道,经营中还羞羞答答,缩头缩脚,中规中距放不下“身段”,后来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立马顿悟,施展独特的优势,拿出浑身解数加入竞争的序列。当然,处于得天独厚地理优势的空政院也不甘落后,抓住机遇,破墙开店,增加收入,弥补经费不足。记得那时学院在工作指导上有两句话常讲,开门办学和破墙开店。

  当年破墙开店的最大手笔,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建立了五角场地区第一家星级宾馆,也是当时上海市三星级宾馆的第一块牌子“蓝天宾馆”。1983年全运会在江湾体育场召开,至今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纪录片里,目睹五角场的全貌。该片中令人振奋的地方,便是宽整的四平路以及两侧6层楼新工房。可由于当年整个五角场地区没有宾馆,运动员比赛后,全靠大客车拉到市区宾馆去食住。所以当初蓝天宾馆建成,就当时情况而言,是填补了一项空白,从此五角场告别了没有星级宾馆的时代。

  江湾五角场跟上“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发展步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破旧不堪的朝阳商店,推倒破土重建,一栋一二层为商场,楼上为住家的新朝阳商场建成;农业银行大楼破土动工建成;受读书人欢迎的五角场唯一的书店,也在重建之后焕发了“新春”……进入90年代后,逐年有了肯德基、麦当劳以及后来的必胜客,五角场的居民不再为吃肯德基,专程去外滩东风饭店了。当然有些商店如理发店、群艺照相馆、杂货店、布店等在商品大潮的裹挟下,苦撑数年后便渐渐退出,不见了踪影。

  五角场的变迁,外在的是适者生存的商业竞争,内在的是商业模式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有一段时间,似乎全民经商,白天小门面门口揽生意的高音喇叭,此长彼伏;入夜,拉上彩灯,地摊成片,卖啥的都有,虽然嘈杂,市容难堪,可生意出奇的好。因为那时五角场大学生多,外来务工者多,还有当兵的多,囊中羞涩,买东西多半讲究实惠,不追求档次。

  民以食为天。那时一到晩上大排档连成一片,各家用彩色尼龙布相隔,桌上摆满螺蛳、毛鱼、鸡块、各类疏菜等,应有尽用,自然啤酒是少不了的。我们几个年轻干事,没家没口的,晚上加班伏案赶稿后,都喜欢三三两两去点两个菜,喝几杯,算是夜宵,既充饥补充能量,又谈笑风生放松心情。许多年后,我与一位复旦毕业后来去北京工作的同志聊天,他还很认真地问我,五角场的大排档还有吗。看来在他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排档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凡成功背后总凝聚智慧和汗水。因工作关系,我作为军人成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委员,又被当选杨浦区人大代表,更多地目睹了地方同志是如何集众人智慧,精心描绘蓝图,再经人大代表建议完善通过,然后扎实谋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变为现实。随着部队不准租赁经商,路边小店关门,拆除透绿,脏乱差彻底根除。江湾五角场生机盎然,傲然挺立,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市副中心。

  入夜,彩蛋的灯光色彩图案变化莫测,宽大屏幕大放异彩,霓虹灯和步行街上造型独特的路灯相呼应,加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一阵阵都市特有的暖风拂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虞美人(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当年的“大炼钢铁”
昔日的江湾五角场
游黄兴公园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昔日的江湾五角场 2018-07-28 2 2018年07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