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城的历史与隐喻

  《长城史话》

  罗哲文

  北京出版社

  仅仅还在三十年以前,真正登上长城的人并不多。那个年代,大多数国民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宣传画来了解长城、认识长城,因长城而自豪的,印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文化衫在90年代曾随处可见,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道风景。

  时光转眼到了今朝,踏上长城的人已经不可计数,据旅游部门公开数据显示,仅八达岭长城这一个景点,每日的最高旅客流量就达到近11万人次。所以,今天的国人到过长城其实算不得英雄好汉了。大家会说,谁还没爬过长城呢?甚至还有的好事者会进一步小心翼翼地质疑:长城再巍峨再雄壮,可作为景点,只有千篇一律的城墙和烽火台,到底有什么看头、有什么趣味呢?爬长城就是登台阶,和爬楼梯又有什么区别?

  这类话语的出现,恰恰说明了长城的内涵和底蕴其实还不那么容易被探知、被理解。普通旅行者的匆匆目光和旅游攻略的浮光掠影,无法反映如今堪称“长城学”的深刻内涵。

  已经故去的罗哲文先生,在生前曾不遗余力地传播长城学,不仅四处奔走,还撰写了不少关于长城的文字,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最近,他的《长城史话》一书由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出版。这本书的内容并不陌生,这就是罗先生花费毕生精力始终在做的事情。他早年考入著名的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等中国现代史上最一流的古建筑专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在国家文物部门任职,利用政府平台和自己的专业全力从事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可以说,长城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问,是与罗先生多年的身体力行和实践呼吁分不开的。

  从内容上看,《长城史话》针对普罗大众对长城的一些片面看法,做到了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了长城的范围。长城并不仅仅是大家最熟悉的山海关、八达岭等景点,也不仅指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明长城,而是一个囊括了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从北方到南方都有遗迹存余的宏大概念。换言之,中国的长城即是历时性的,也是共时性的。当然,这在学术界并不陌生,但是普罗大众尚未全面建立起这个意识。一提到长城,只会想到北京、山海关,却不一定能意识到可能身边就有长城。

  二是明确了长城的用途。或问,长城有什么用途?不就是打仗的城堡和阻挡游牧民族的壁垒吗?烽火台、古兵器、“两京锁钥无双地”的山海关等等,成为很多人的深刻印象。但《长城史话》告诉我们,长城所具备的不仅是军事用途,还包括广泛的民事用途。没错,长城的军事用途是首要的,但大家只要稍微一想,毕竟历史上不可能每天都在打仗,那么,长城难道就闲置了么?事实上,从用途上看,长城的民事用途能占到七成。正如罗哲文先生指出,长城从秦始皇时期就起到了保护屯田,发展生产的农业用途;也起到了保护通信和商旅往来的商业用途,在没有现代边界概念的古代,倘若没有长城,漫长“国境线”上的人口流动如何管理?如何征税?如何打击走私,保护长城内外正常的经济秩序?从商业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长城在古代是十分先进的管理工具,绝不是近代所想象的限制流通、闭关锁国的片面印象。

  三是明确了长城的技术含量。长城的修建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建筑水平,还体现了古代的组织管理能力。在网络上,有人曾抛出一个很具有挑衅性的观点,说长城是由一群乌合之众建立的,是建筑者在统治者的皮鞭驱遣下被迫修建的,最多体现了人力的堆积,没有什么高深的技术含量。从罗先生的书可以看出,长城的修建具有很高技术水平,体现在建筑材料的烧制、崇山峻岭的运输、因地制宜的建造等等,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当然,更需要先进的组织管理。书中提到了考古发现的一块明朝石碑,确切记录了修建的行政官僚和技术人员的身份,这与今天大都市里商业运作的项目组并没有什么区别。

  长城大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建筑物之一了,正如书中所说,一到埃及,当地人就会拿金字塔和长城对比。如果是跟英国人聊天,他们会提到哈德良长城;如果是和天主教人士戏谈,他们一准会拿长城和巴别塔对比,一辈子没到过中国,也没见过长城的卡夫卡在他那寓意含混的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中,饶有兴趣地谈论了长城,谈论了巴别塔,谈论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奇妙认知,或许与现实存在的长城已经关系不大,但证明了长城这一最古老的东方遗迹,却能激发西方现代文学鼻祖的奇思妙想。

  所以,长城的意义并不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考古遗迹,还在于其作为一种意象、一种隐喻、一种诗性为人熟悉。在中国古代,长城最常见的隐喻就是秦朝的政治。我们熟悉的孟姜女故事,最初既不发生在秦朝,也不是修建长城,但经过民间传说层层累积的变化,最终成为了秦朝暴政的不朽传说。而在耻辱的近代百年,中国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于是,长城的隐喻呈现出两面性,一面是保守、落后、自我封闭的腐朽形象;一面却因为那蜿蜒巍峨、屹立不倒的气质成为抵抗侵略、众志成城的隐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成了激发国民斗志的图腾。当然,随着中国摆脱近代的耻辱,长城那刚猛坚毅、国之金盾的隐喻最终成为了主流。

  长城的形象,在历史上不断变幻着颜色与姿态,在当代的现实中也仍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步伐,向每一个登上长城的人既宣示历史,也昭示未来。(来源:新华读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长城的历史与隐喻
悦读汇
书里的催眠术,现实中有多神奇?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悦读03长城的历史与隐喻 2018-08-11 2 2018年08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