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里的催眠术,现实中有多神奇?

  《催眠师手记》

  高铭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催眠师手记》包含若干个故事,核心人物有两个:催眠师和心理分析师,他们合作开了一间工作室,整天与形形色色来做心理咨询的人打交道。每个故事,实际就是描述了一个就诊案例。

  故事的主人公,有白领、天才少年……他们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夜惊魂》这个小故事中,一位漂亮女孩的童年悲惨经历,基本是通过“就诊——催眠——心理诊疗——复盘分析”得出的。两位主角的对话顺畅还原了这个过程。

  可读性强是《催眠师手记》的一大特点,不少读者说,这是一部相当好看的推理小说。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梗”,是平时常人较少涉及的催眠和心理分析。高铭表示,书中内容均出自其数年间深入催眠、心理诊所,接触到的真实案例而来。

  只不过,为了保护受访者的隐私,许多案例原型的身份、背景、细节被打乱,经过拼图处理后创作。但不能否认,在增加故事性和可读性方面,由“催眠”和“心理学”的神秘,而引起的读者好奇,起到了不小作用。

  比如,《夜惊魂》中,有着相当详细的催眠描写,女主角在催眠师的引导下,慢慢看到了梦境、看到意识深处的东西。同样,在《衣柜里的朋友》故事中,一个非常聪明的少年经常在家自言自语,心理分析师与少年交流后,准确判断出他不过是装神弄鬼,借机逃避学校和讨厌的人,这也是通过心理分析实现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催眠”“心理学”是两个未知领域,当单纯依靠逻辑进行的推理略显乏味时,它们无疑勾起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好奇心。

  真实就诊案例用在文学作品里合适吗?

  读完全书,很容易让人想到,如果每个故事都是由真实案例而来,那么很多心理问题都涉及一些隐私问题,这是否可能违反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伦理?太过冗长的心理分析复盘,也容易让人失去阅读欲。

  其实,作者遇到过这个问题。心理问题是行为自控的正常状态,要讲清楚,必须说明他的社会背景、身份、地位、性别和年龄等。他用了一个办法,就是一个一个去确认,征得同意后再发表故事。

  真正的催眠,神秘吗?

  现实中,催眠和心理分析的工作通常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心理医生的诊室很简单,但要治疗的却是变化万千的“心病”。催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曾经有人去体验过被心理医生催眠。在被催眠的状态下,甚至能够变成“人桥”:颈部和脚腕分别架在椅背上。很轻松,但清醒状态下,做这个动作却很容易伤到颈椎、腰椎。其实,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对于自身的认知还不是那么深入。人的心理是个进程,时时刻刻都在推进、变化,所以,当我们面对它时,许多心理问题会变得扑朔迷离、异常复杂。

  对专业医师来说,这本书依然显得外行。但换个角度,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人注意或者重视心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大概就是它存在的意义之一。(来源:新华读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长城的历史与隐喻
悦读汇
书里的催眠术,现实中有多神奇?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悦读03书里的催眠术,现实中有多神奇? 2018-08-11 2 2018年08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