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人的抬轿

  ■赵韩德 文

  “抬轿子”一般大多认为是指逢迎拍马,从前却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抬轿子——老百姓抢着给他们心目中的好官抬官轿。非常感人。

  赵翼,号瓯北先生,江苏常熟人。或许由于学术成就太大,使人们多记得这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瓯北先生之史学贡献,如著名的《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等等,却少知道他的事迹和官誉。

  史载赵翼三岁识字,年十二就能“为文,一日成七篇”。乾隆十九年(1754)中举人,擢用为内阁中书,入直军机;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殿试拟一甲第一,王杰第三。报天子审定。这时来了个插曲,天子乾隆皇帝称,陕西自大清朝以来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王杰(陕西人氏)为状元,而移赵翼为第三。事后,乾隆私下对大学士傅恒说,赵翼“文自佳”但“少福相”。——估计这才是由第一移为第三的真实原因。原来“颜值”的重要性,并非自今日始,古时亦能影响到殿试之排名。

  这个“少福相”的赵翼出知广东镇安府,发现当时官府对粤民收税纳谷,居然不用称具,而是用竹筐量装。理由还振振的,“事出有因”,说是当年遇紧急事变,朝廷急迫,需购兵马以接济滇军,所以特置大筐敛谷,特事特办。事后公然沿用起来,特事变成常事,弄得“民苦之”。

  赵翼到任,立即革除这一殃民的土政策,恢复公平计量,一律过称过磅。凡多交的税谷,听凭老百姓挑回家去。“民由是感激,每出行,争肩舆过其村。”

  想象一下这个感人的情景吧!鸣锣声中,赵翼的官轿刚刚行到某个村庄,忽然就会有老老少少的人群涌出,身强力壮的年青人、中年人纷纷从衙役肩上抢过抬杆,往自己的肩上放。而且这边才抬出村口,下边那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又欢天喜地的奔了过来。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赵翼46岁辞官返乡。以后在长达40多年的乡居生活中,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计约有十数种一百几十卷。《廿二史劄记》是清代史学中独树一帜的史学巨作,倾倒海内外无数学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致敬,为我高考指点迷津的人
古猗园
师生之间
感人的抬轿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感人的抬轿 2018-08-25 2 2018年08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