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奶晨曲

  ■叶基馥 文

  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个牛奶发放亭。每天凌晨4时左右,便传来“咣当”、“咣当”的奶瓶撞击声。这是牛奶发放员正在搬卸一箱箱的牛奶。在我听来,这打破黎明的奶瓶声是一曲“阳春白雪——和者(喝者)寡”。一般工薪阶层,早餐能喝上一碗豆浆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再放点油条、虾米、葱花,喝碗鲜味十足的咸浆,真要开心得笑出声来。

  于是,每当我走过十字街头的那间亭子,总要瞅一眼亭内那一瓶瓶难以预订到的牛奶,脑海里便跳出当时的一句流行语:“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这是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引发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什么时候我家也能订上牛奶,尝尝只闻其香不知其味的牛奶味道?

  那年冬天,我被分配到市郊星火农场28连务农,看到了连队好几头牛,心想这下该有牛奶喝了吧。然而不但喝不到一口牛奶,而且连我听惯了奶瓶的撞击声也没有了,听到的是“哞哞”的牛叫声。一问老农才知道,连队里养的是耕牛而不是奶牛。

  1981年,农场真的运来了一大群奶牛,就在我们连队的附近办起了奶牛场,后来发展为上海乳品四厂有限公司。连队的一部分棉田、水稻田,也改种为供奶牛吃的饲料田。每天看着一车车的新鲜牛奶运往市区,连队一些农友十分羡慕,向我提出是否与奶牛场联系一下,网开一面让“家门口”的农友也能喝上新鲜牛奶?当时我是连队副指导员,便一口答应。我先统计了一下预订的人数,然后与奶牛场负责人联系沟通。对方同意了,不过提出每天这30多瓶的牛奶,需由我们连队派人领取。

  为了让好事办好,也让自己能早日喝上牛奶,我自愿当起了义务“送奶工”,用食堂那辆装运猪肉的自行车装运牛奶。记得第一次取奶,当我载着满箱的牛奶,沿着洒满晨曦的机耕路向连队驶去,仿佛载着一个刚出世的婴儿,既小心翼翼,又满怀希望。一路上听着那曾熟悉的 “咣当”、“咣当”的奶瓶撞击声,犹如在听一首优美的晨曲。

  到了连队分发完牛奶,我便把自己订的那瓶细细端详了好一会,看完包装再看包装纸上的文字,然后轻轻拉开瓶口上那根涂上蜡的细绳,再揭开封在瓶盖上的纸,顿时一股特有的奶香味扑鼻而来。当我喝上人生第一口牛奶,那浓浓的奶味让我回味无穷,至今还记忆犹新。

  当了一年半的“送奶工”,1983年年初我“顶替”回城后,发现申城的牛奶亭增设了不少,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每天清晨亭外总排着一支长长的队伍。不久我到了街道工作,街道有位叫“大龙”的同事正好住在牛奶亭附近,与代售牛奶的是邻居。为了免遭排队之苦,我和单位好几个同事便托她代买,于是这位同事当起了我曾经的角色——义务“送奶工”。每天一上班,她顺便把买好的牛奶放到单位小食堂,然后由预订者去领取。直到1991年街道撤并,她才卸下了“送奶工”的重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全国乳品业迅猛发展,上海也同样如此。牛奶不再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缺品”,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还诞生了一支专业送奶工。每天清晨,无数送奶工迎着晨风,踏着晨曦,把一瓶瓶新鲜牛奶送进千家万户。

  印有“光明乳业、送奶上门”字样的奶箱,挂在我家门口已有十多年。巧的是,送来的牛奶由上海乳品四厂有限公司生产,正是当年我所在连队附近的那家奶牛场。每天清晨当我打开奶箱,取出“新鲜每一天”的牛奶,竟颇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翻天覆地之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乐忆算盘
渔家傲·咏荷
草亭放歌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送奶晨曲
恩赐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送奶晨曲 2018-09-04 2 2018年09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