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平凉公园建园六十周年,六十年在时间长河里算不了什么,但与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可以说光阴如箭失不再来的感觉,印证了一条人生易老天难老的真理。回味公园的一草一木,相依相伴的留恋和追思意味深长。
我家居住在平凉路上远东大楼,近公园咫尺,出大楼门没走几步,就来到公园。在我心目中公园就是自家的前公园。每当亲朋好友问起我住在啥地方?我就会带着一种满足感回答,住在平凉公园隔壁,寻到平凉公园,就寻到我家。
回想起1991年我第一次来看房的时候,考虑到杨浦中心医院、杭州路菜场、第三百货公司、杨浦电影院、沪东工人文化宫等就靠家附近,日常生活极其便利,最看重的是平凉公园就在大楼边上。当时,我是四十岁出头的中年,那时就有一种预感,等我退休后,公园的存在应该是退休生活的希望和寄托,认定此居住地是理想的颐养天年福地。
尽管当时上海冶炼厂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环境,也犹豫过,但我坚信区政府应该会处理好这类问题,对有损于老百姓健康的企业,不会很长久。为此,我毫不犹豫选择了远东大楼作为自己的家园。
如今,我在远东大楼住了27年,退休已满10年了,是一个70岁的老人,与公园相伴有二十多年。我深深体会到,已离不开它了,
特别是退休后体会尤其深刻。清楚记得刚退休那段日子,心里一下变得空落落无所适从。上班时,每天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一样,忙忙碌碌,突然就闲了下来,不用起早、不用挤车赶时间……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哪能轻易说改变就改变,整个生活节奏被退休打乱,生性好动、心气很强的我,整天无事可做,围着家务事的松松垮垮、慢节奏实在难熬,失落,吃不好睡不好,年纪还没老,心态一下子变老许多。
平凉公园虽不如杨浦公园和黄兴公园如此开阔大气和千姿百态,也没有奇松怪石,小桥流水。但公园小巧玲珑、质朴、温馨,风格独特。仅20亩不到的地块上,公园巧妙利用原先地形及树种,充分利用空间、方向、明暗的变化,将单调的小道处理得恰到好处,种植了四季花草,疏密有序。2008年公园改造后,增加了适合老人使用的器材,更加适宜老人活动休闲。
一踏进公园的大门,种植着当季花儿的花坛,香气四溢、花朵含苞。壮观大气的罗汉松,仿佛巨人张开的双手迎接每一位来客。隐于罗汉松丛中的紫藤长廊布置得井井有条,是游人叙旧谈心、小坐休息的场所。一年四季翠绿的樟树,为公园主要树种,清爽宜人,浑厚质朴。公园围墙周边还站立着一排排高大挺拔的乔木水杉,仿佛公园的守护神。
小路两旁的各色花坛,有桂花、垂丝海棠、丛竹等,含着泥土的芳香,高低错落,色香宜人,搭配种植的其他花草更使景色丰满鲜艳。走在婚庆小道上,纸婚、铁婚、银婚、金婚……既活动腿脚、欣赏小道旁景色,又能回忆着自己的婚嫁喜事,心里的满足和幸福油然而生。
公园右边遮阳避雨棚下,是最为热闹的去处。下棋、打牌的爱好者,每天与各自的棋友牌友活动脑子,切磋技艺。我是棋牌类忠实观众,虽技艺比较差,但作为旁观者能欣赏到高超技艺,又没有输赢上的压力,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每天晨练时间是公园人气最旺的时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场面热情。以老人为主,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公园的每一个角落。徒步快走是时下较为流行的健身方式,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其中,边走边聊,张弛有度。也有不少老人在树荫下,慢条斯理,不紧不慢打着太极十八法。最吸引眼球的是那些穿着鲜艳服装的女士,踏着音乐节拍,步调一致,跳着广场舞,做着健康操。脸上洋溢的轻松自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公园虽不大,但为不同爱好人群提供了场所,也为爱鸟的老人安装了不少鸟笼架,围坐鸟笼周围切磋养鸟技艺、评价鸟儿雄姿,也是一道别样风景线。
平凉公园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这些朋友,不由自主融入到这个大家庭,我们每天欢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谈论着社会趣闻和家庭生活琐事,关心社会热点。世界杯期间,友人中也不乏懂行的高手,这些老球迷谈起足球句句在行,同时也结合杨浦区足球各个时期的辉煌经历,听他们谈技术和发展非常过瘾,也是一种享受。朋友之间最多的还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保持良好心态。由于住房困难,不少老人与已成家的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存在两代人生活节奏、作息时间的差异。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这些矛盾有激化可能。同住子女认为是在照顾老人,忽视老人的需求,对老人设定了太多要求。使老人感到生活不自由,心理压力较大。特别是单身老人更为艰难。公园便是他们诉说的好场所。大家就如何应对这些家庭矛盾献计献策。每个人都会变老,携手前行,相互勉励,寻找乐趣也是一种心灵寄托。从家事谈到国事,丢掉股市下跌的烦恼和买汰烧的劳累,在畅谈中各种烦恼事也抛到九霄云外了。
就算只是静坐公园一角,定心感受一身轻松,也是一份难得的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