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话扬州

  ■刘宏海 文

  喜闻扬州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十分欣喜。在严防严控新冠肺炎的大环境下,这条消息给正在紧张防疫和抓紧复工的国人传递了积极的信号,增添了信心。由此而想说说我这个普通百姓与扬州的关联。

  我不知道祖籍是扬州的上海人有多少。我的外公外婆都是镇江人,与扬州隔江相望。所以我对上海滩随处可闻的“苏北话”并不陌生。小时候,确有不少上海人自恃清高,鄙视“苏北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到一口“苏北话”的外公外婆,俩老却从不在意,特别是外婆还颠着一双三寸金莲,分文不取地忙碌在居委第一线,后来被居民们推举为上海市人大代表,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为上海这座城市作出了贡献。

  后来从书本里知道上海人鄙视的“苏北话”,作为江淮官话曾于明朝在中原盛行了三百多年,不由得肃然起敬。但我对扬州的真切了解还是从“扬州三把刀”开始的。

  我青少年时期住静安区张家宅,附近有个“白玫瑰”理发店,店里的师傅清一色扬州人,每每步入不大的店堂便被浓浓的乡音笼罩,他们娴熟的技艺普惠着附近大小弄堂里绝大多数男男女女的“头等”大事。

  还有石门二路上的“卡德”浴室是我常去沐浴的地方。小孩子洗澡快得很,洗完后会模仿大人在榻上躺一会儿。就是这一次次的“一会儿”,让我看到了享受搓背和钎脚的浴客脸上惬意的神情,并从口音得知那些师傅也都是扬州人。

  那时家境一般,不记得有到饭店去吃饭的机会,更不知道饭店后厨的模样和打理后厨的人,卡德浴室旁边的“炒面大王”我倒是去买过炒面。炒面师傅也是扬州人,他炒的面条爽滑筋道,香味扑鼻,那手艺没得说!直到现在,我们弄堂里的小伙伴相聚时还常会念叨他们。

  上海到扬州,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二百七十余公里的路程,至今无火车直达,须换乘绕道南京或从镇江越江,所以只去过三次,前两次都是因公出差,来去匆匆,并未认真探访,直到去年才真正作了一次扬州深度游。

  扬州不愧是历史文化名城,“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瘦西湖妩媚无比;拥有乾隆亲笔题字和鉴真纪念堂的大明寺庄严肃穆;市井繁华、商家林立的东关老街摩肩接踵,个园、逸圃、臣止马桥、林氏故居、胡氏宅第、武当行宫、冬荣园、东关古渡等文化名苑和古迹跻身其中,还有那些曾经在此挥洒才华的董仲舒、鉴真、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朱自清、“扬州八怪”……此时,方才真正体会到徐凝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内涵。

  美食是扬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遍布全城的餐饮店里品尝到各式各样的扬州美食,扬州炒饭、大煮干丝、三丁包子、狮子头、千层油糕、烧鹅、肴肉,十分诱人。最让我赞叹的当数扬州干丝,一块豆腐干竟能批出二十多片,再切成细丝,经高汤烹煮,撒上葱花和火腿丝,又好看又好吃,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发挥到极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说起扬州旅游,大诗人李白的名句中那离别的惆怅中亦不失对扬州的赞美,古往今来,诱使多少人前往寻觅那烟波浩渺与繁花似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鱼龙潜跃水成文(浦东)
漫话扬州
疏影·杨花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
浦东印象蒙太奇
我的图书馆情结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漫话扬州 2020-05-12 2 2020年05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