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流动摊位到屋檐下的“生活与诗”
  在勤海、小世界、国和1000、三号湾等社区商业中心,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四或周五,都会设置专场,为居民免费提供修鞋、修伞、理发等便民服务。

  ■记者 毛信慧 文/摄

  修鞋,调表,配钥匙,翘边,拷扭,修拉链……曾几何时,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小摊”,已经在城区难觅踪迹了。不过,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这些老手艺人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了一些社区商业中心里。

  一大早,市光一村的仇阿姨熟门熟路地来到国和路上的勤海社区商业中心里,找到钟表匠黄荣,请他帮忙调一调走时慢的手表。“黄师傅最早是在菜场门口摆摊,后来菜场改造升级,他就搬来这个社区工坊,我们街坊邻居有小修小补都会来找他,修钟表,配钥匙,修小家电,都十分方便,价格也比外面便宜。”

  65岁的黄师傅已经修了20多年的钟表。期间他又先后增加了配钥匙、修家电等业务。勤海社区商业中心项目负责人奚华明介绍,原先的菜场改造升级为社区商业中心后,应周边居民需求,专门开辟了一块便民服务区域,邀请老手艺人入驻,水电和摊位费全免,为居民们提供这些不可或缺的民生服务。

  和黄师傅一同入驻的还有扬州“小皮匠”张成。头发梳得锃亮的张成与皮鞋打了半辈子交道。20多年前,初来上海的他,凭借着一门好手艺,在杨浦区市光新村一带支起修鞋摊。没成想,面冷心热、手脚利索的“小皮匠”,就此攒起好口碑。

  老菜场改造后,张成将流动修鞋摊开进了勤海社区商业中心,还在入口处的“社区工坊”拥有了一张专属“办公位”。张师傅说,如今其实来找他修鞋、修拉链的人不多,特别是近年来大家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鞋子多也不太贵,补鞋的人就很少。“如果是运动鞋开胶了来修,我一般收个7到10元,生意最好的时候也就100多元一天。”

  张成的工作台上,始终放着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这是妻子顾跃兰的。经常有顾客拿着裤子来这里找她“翘边”。机身上隐约可见斑驳痕迹。上了年岁的顾客们感慨,这是如今少见的老物件了,当年还需凭票购买。

  告别了流动摊位的风吹日晒,几位老手艺人搬入勤海社区商业中心的“黄金铺位”。星星点点的绿植,点亮了这方小小工坊。张成说,以前摆摊是因为经济压力大要养家糊口,现在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主要是为街坊邻里提供便利,这里环境温馨,经常有老顾客过来坐着喝茶聊天。

  据悉,工坊所在的社区商业中心,前身是运营了数十载的勤海菜市场。一轮微更新后,千余平方米的空间重新分割。设计概念确定为“屋檐下的生活与诗”,希望借此还原屋檐下孩子嬉戏打闹的市井生活。生鲜商贸的面积压缩至原先的三分之一,更多诗意生活空间一一嵌入。健身房、舞蹈教室、阅读空间,多元业态让更多人驻足、停留。“应居民们的需求,近期我们还将引入一个书法空间,给放学的孩子提供晚托班服务。”奚华明说。

  据了解,在勤海、小世界、国和1000、三号湾等社区商业中心,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四或周五,都会设置专场,为居民免费提供修鞋、修伞、理发等便民服务。

  曾几何时,这些街头老手艺已渐渐淡出了时代的舞台,但它承载的那份文化,凝固的那份情结,成为时光偷不走的记忆,在经历过的人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切实增强忧患意识 强化底线思维 织牢安全防线
有效运用协商民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创新是杨浦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
让好产业不缺空间
从流动摊位到屋檐下的“生活与诗”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从流动摊位到屋檐下的“生活与诗” 2022-03-03 2 2022年03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