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信慧
家住杨浦区延吉五村的独居老人潘阿婆今年75岁,身患高脂血症,需长年服药。由于行动不便,身边又没有子女照料,疫情期间老人的复诊购药成了大问题。
“潘阿婆,这是上午帮您在手机上用医保下单买的药,您拿好。”“这么快,太感谢了!”日前,延吉五村的“社区健康大使”陈锡峰将药品送到了潘阿婆的手上。
这是上海就医保药应急平台(以下简称“平台”)通过医保结算开出的“首单”。上海市就医保药应急平台已正式开通。该平台由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微医、瑞金医院等医疗机构、医药企业联合发起,为在沪重症慢病患者提供在线问诊、复诊购药、药品配送、健康管理等服务。
如今,依托新成立的首家平台型互联网医院——上海微医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在线问诊+医保支付+药品配送”的全流程得以打通,就医配药难题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接力”合龙:对需长期用药的重症慢病患者尤其重要
“我看到平台在线复诊能用医保支付的消息,第一时间就告诉了小区的邻居们。”一早,在得知平台开通医保的消息后,陈锡峰赶紧把这一消息通过小区微信群广而告之,在获悉潘阿婆的复诊购药需求后,他径直赶往老人家中,指导潘阿婆在线操作。
9:50,陈锡峰帮助老人上传了2个月内的有效处方,并指导她向在上海微医医院互联网医院多点执业的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征发起在线问诊。
“小陈,只要这样点点,这些药就都能用医保买到吗?”疫情发生后,老人买药需要通过多个渠道才能配齐。“您放心,等医生复诊完了,只要能下单,就没问题的。”
10:04,张征在线接诊,详细了解了老人的病情及用药情况后,为她开具了电子处方。
10:20,互联网医院审方中心执业药师王艳梅对流转过来的电子处方进行审核,在药方通过审核后,陈锡峰指导潘阿婆完成了在线医保支付。
12:30,经过严格的药品分拣、药师审核后,“药品保供小组”的志愿者出发了。她负责将药品订单送到杨浦的各个社区,交接给“社区健康大使”,这是该志愿者当天的第二趟,其中就有潘阿婆的药。
13:10,“接力棒”回到了陈锡峰手中。“锡峰,你们小区的药到了,可以来取了。订单我核了一遍没问题,也微信发你了。”“好的,我这就来取。”当天,是陈锡峰成为“社区健康大使”的第10天,也是这位志愿者参与配送工作的第17天,时间不长,但在共同战“疫”的过程中,两位志愿者已经默契如“老战友”。
13:40,药品送到了老人的手中。“潘阿婆,这是上午帮您在手机上用医保下单买的药,您拿好。”
记者了解到,在成为“社区健康大使”前,作为小区志愿者的陈锡峰需要去医院为居民配药,对于像潘阿婆这样所需药品较难配的患者,每天早上7点出门,配齐药回来要下午一两点,而且往往需自己先垫付,回来分发药品后,再逐一对账收款。
报名成为平台的“社区健康大使”后,陈锡峰可以在线上帮老人就医购药了,还有专门的“药品配送小组”志愿者将药品送到社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陈锡峰表示,现在在线医保支付的开通,让整个服务“闭环”了,数字化的药品保供“接力”正式合龙,这对潘阿婆这样需要长期用药的重症慢病患者来说尤其重要。
服务“双通道”:“社区健康大使”已覆盖杨浦12个社区
这一单看似寻常的医保就诊购药流程背后,是这个城市为保障市民就医用药而完成的一场“空中协作”。
上海就医保药应急平台是在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医保局的支持下,在杨浦区、徐汇区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推动下,通过高效率的协作,对医、药、保、数等全方位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医生、社区健康大使和配送志愿者们的全动员,助力市民就医用药得到更好保障。
在杨浦,区城运中心牵头与基层街道联络、对接,逐一落实到全区12个街道及下辖居委会,为平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支撑,协力保障全区重症慢病患者的就医用药需求。
“平台和志愿者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担了居委会的工作压力。”延吉五六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高俊杰告诉记者,此前,居委会指定专人联系就医购药,但由于防疫工作任务重,人手不足。现在,在平台、志愿者和居委会的密切配合下,形成“线上、线下”服务双通道,建立起了保障居民就医用药的有效联动机制。
据悉,目前上海全市已有1300余位志愿者加入“社区健康大使”队伍,覆盖全市175个街道。在杨浦,平台已经完成了几百人次重症慢病患者的就医保药工作,“社区健康大使”已覆盖杨浦12个社区。与此同时,平台也在持续组织上海及全国范围内的三级医院专家、医生,为在沪的重症慢病患者群体提供在线问诊、医保复诊购药、药品配送等服务。
“在社会各界形成的合力下,应急平台能基本保障大部分药品订单在72小时内送到患者手上,部分紧急用药能在当天或隔天送达。”该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平台正在联合物流配送企业、医药企业等,进一步增强药品的供应能力,为更多患者提供专业、及时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