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门口”的“防疫风景线”

  编者按

  疫情期间,“守好大门”是筑牢社区防控屏障的重要环节。这扇门,不仅是出入之门,还是居民的“健康之门”。

  “社区守门人”一直是“门口”的风景线,他们为筑成隔绝病毒的“铜墙铁壁”而不断努力,社区平平安安、居民健健康康,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逢进必扫、不漏一人,“三长体系”助力精准防疫

  各类人员进入小区前,需先扫“场所码”并向工作人员出示结果。快递人员须持有24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如超过24小时,须现场测试抗原阴性方可收货;如超过48小时,则一律不予收货。对快递物品执行严格六面消杀以及静置等措施。对于出舱人员,实行严格的物品消毒和封存处理,全面做好轨迹消杀……

  为筑牢疫情防控数据防线,杨浦持续推进“场所码”“数字哨兵”全域部署,以数字化赋能精准防疫。为让“场所码”真正成为“社区守门人”,新江湾城街道创新工作机制,建立“门长、楼长、路长”体系,守好门、看好楼、管好路。目前,街道已在辖区各小区出入口、居委会、沿街商铺、各企事业单位、高校、商务楼宇等场所张贴“场所码”,做到辖区“场所码”领域的全覆盖。

  5月6日开始,新江湾城街道150余名机关事业干部和工作人员,下沉到辖区担任“门长”,配合居委会、物业、志愿者,重点做好快递、就医配药、方舱返回等人员的检查工作。

  针对阳性楼栋,街道建立“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即由机关干部、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组成三人小组,由居委会干部担任“楼长”,对阳性楼栋进行闭环管理。

  每个门栋配备24小时特保人员一名,严格管理人员出入;居委会干部定时发放中药;物业人员做好垃圾收运、快递上门等工作;专业消杀队伍每日开展2次预防性消毒。同时,所有出入楼栋的人员,均需扫楼栋“场所码”,做到逢进必扫、不漏一人。

  此外,辖区部分园区企业也于近期提出复工申请,经向区卫健委和投促中心报备后,街道营商部门落实园区“楼长”,指导企业做好“场所码”张贴使用,通过定期开展企业走访和巡查,确保企业安全有序复工。

  新江湾城市场监管所已对辖区400多家沿街商铺张贴了“场所码”,近期,针对沿街商铺中部分保供单位,城管和市场监管部门现场指导并查验“场所码”张贴和使用情况。

  同时,新江湾城街道结合“路长制”工作机制,对辖区道路进行了分片划块,由公安、城管、市场监管三家单位组成“路长”巡查队,制定每日巡查排班表,对沿街商铺等开展不间断巡查,检查“场所码”扫码、人员核酸检测和店铺消杀等防疫落实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三长制”工作实效,新江湾城街道还组成联合督查组,每日对重点区域开展明察暗访,查验“场所码”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漏洞,并第一时间进行督促整改。

  物业+志愿者,“包揽”守门重任

  国顺路310弄小区门口,几条警戒线划分出明显的“三区”,最外面的醒目位置,贴着一张“场所码”,旁边有一张小桌子,桌上放着抗原检测试剂。四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志红介绍,不管是医务工作者、外出就医人员还是其他临时需要进出小区的人员,进入小区前,都要扫“场所码”签到,并完成一次抗原检测。

  一天早上核酸筛查时,有位老人匆忙下楼忘带钥匙,居委会便叫来锁匠为其开锁。锁匠赶到后,先扫“场所码”,完成抗原检测,接受志愿者检查后进入“缓冲区”,物业工作人员对他的电动车和携带物品消毒,接着在入口处完成个人信息登记……一整套流程走完,锁匠才被允许进入。

  国顺路310弄有一支物业+志愿者的队伍,“包揽”了守护小区大门的重任,对于进出人员、物资,都需要落实严格的信息登记和消杀程序,才能予以放行。

  “虽然麻烦一点,但我们必须对居民负责,进出人员都很配合,我们物业人员和志愿者也非常给力。”李志红说,对于外出就医人员,居委会除了开具出门证,还会提供N95口罩和蓝色防护服,所以这些人员回来时还要多一道程序,就是在“缓冲区”脱掉防护服、更换口罩,而针对出舱人员,除了出示出舱证明以外,还需经过更加细致的消杀,且登记单独成册。

  根据进出人员登记表,志愿者可清楚地了解小区居民的居家情况,有助于核酸筛查的有序开展。比如外出就医人员,志愿者会安排他们最后接受采样,而出舱人员则必须严格遵守自我健康管理规定。

  物资进出管理方面,快递、外卖人员到达小区后须扫描“场所码”并出示电子通行证,所有物品在“缓冲区”消杀并静置30分钟后,再由志愿者送入小区。

  在小区门岗,志愿者分三班值守,分别为早上7:00至12:00、12:00至18:00、18:00至23:00,在守门任务相对较重的早上和下午,分别有9位志愿者值守,晚上也有5位志愿者,而物业保安人员则24小时在岗。“只要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对小区有好处的,我们就不觉得辛苦。”“守门人”曾国林说。

  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健康守门人”

  王必莲,原本是五角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三月初,刚成为医务科科长的她还没来得及熟悉新的工作内容,便投身防疫一线,成为就医保障组的负责人。

  “你好,请问是王医生吗?我家人身体不舒服需要就医。”自浦西封控以来,五角场社区卫生中心就医保障组的电话每天都在不停地响起。“基本上都是这边还没挂断那边就已经打进来了,值班室里有两部工作手机,加上我们家庭医生的手机,多的时候一天差不多有上千个电话打过来。”王必莲说。

  三月,负责就医保障联络工作的仅王必莲一人,虽然当时的封控范围还只是辖区内的个别小区,但居民的就医需求并不小。“封控小区里的老年人很多,有基础疾病的也不少,就医消息随时可能发过来,24小时都要在线,所以时刻盯着手机才放心。”王必莲表示。

  四月,上海开启全域静态管理,就医保障压力与日俱增,此时,又来了四名医生与王必莲一起处理居民的就医诉求。值班室的电话无时无刻不在响,但因为对外公布中留的是王必莲的名字,所以每个人打电话过来都是找“王医生”。

  “因为咨询就医工作量太大了,我们小组每个人基本都是24小时在线,组员们在前接电话,我和副科长在后面对接转运信息。”王必莲表示,那段时间,不仅是她,其他几名“王医生”都很辛苦。有人打电话过来,王必莲和组员首先会通过沟通,研判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再根据人员性质(阳性、密接和次密接等)和确诊患者的家庭情况为他们安排转运时间和合适的就医医院。

  “转运过程中也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接到转运通知后,我们会时刻关注司机到哪里了,同步通知居委会给患者送去防护装备,并及时通知患者作好准备出门等待,提高转运效率。”除此之外,对于非阳性患者,她们还要等到患者就医结束回家后才算完成转运任务。“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下午或晚上接到转运通知,即使是下班回家后,我和组员们也要打开电脑盯着整个转运流程。”

  就医保障组经常遇到紧急情况。有一次,王必莲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很着急,一直在哭。了解后,她得知,这位居民的老伴八十多岁,瘫痪在床,又确诊阳性,她各处联系想快点送老伴就医均无果。王必莲听后立马加了这位居民的微信并跟她视频通话查看老人情况,了解到情况比较严重后,王必莲马上想办法为老人加床,差不多两小时,老人被送至市东医院救治,住院一个多星期后,病情明显好转。“很多时候有些事还不能马上解决,但不管是安抚还是争取,居民有需求,我们总要想办法,尽力而为。”王必莲说。

  安抚患者、对接医院、与居委会沟通……每天,除了接电话,王必莲和组员们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打电话。

  她还记得,四月初,待转运患者比较集中。那时,一位宝妈打来电话,说家里总共住着七口人,现在有一个人阳了,很着急、很焦虑。因无法确认具体的转运时间,王必莲就先在电话里安抚这位宝妈并指导她为家人用药。她的家人转阴后,后期其他家庭成员也有确诊,但有了之前的经验,这位宝妈不再慌张焦虑。“她说,跟我讲一讲,听听我的声音好像就不怕了,就会很有力量。”与此同时,王必莲经常通过电话或微信询问这位宝妈一家的情况,“我们很理解居民的心理,因此每次接到电话都会耐心安抚并指导患者用药,而且对于待转运的患者,我们都会做好记录,每天打电话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让他们安心一些。这段时间,我跟很多居民建立起了联系,有时居民还反过来安慰我,大家都是互相支撑、互相给予对方力量。”

  如今,随着阳性感染者不断减少,在其他组缺人手时,王必莲就抽空帮忙采样、理物资等。除此之外,她还要负责门诊、隔离点的就医、医保、培训等工作。

  “最近阳性感染者少了很多,但我们就医保障组几乎还是没什么时间休息,同事们都在坚持,我也不觉得孤独。等到疫情结束后大家再好好歇一歇。”王必莲说。

  ■宗禾

  本版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社区门口”的“防疫风景线”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社区门口”的“防疫风景线” 2022-05-26 2 2022年05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