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只有‘大家’都安全了,‘小家’才能幸福。”“大上海保卫战中没有旁观者,身处其中的战士,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
社区中的“民间智慧”,一直都是基层战“疫”的重要力量。无论“专业人士”“斜杠青年”还是“外援团”,每次“集结号”一吹,他们迅速到位,一支支高效运转的“作战小分队”充分诠释了“同心抗疫”的意义。
■记者 汤顺佳 高靓 成佳佳
“全家捅”的短短几分钟背后,藏着他们无数个日与夜
一人份的抗原检测“四件套”,由试剂盒、样本提取液、一次性使用拭子、塑料袋组成。它们按照品类,被装在不同纸箱里,每天不定时运至各个居委会。上午8点半,浣沙六村公共活动室内,小区抗原试剂分拣队队长梅菁已经全副武装地到位了。
用小刀划开纸箱,站起身来,眼手并用,梅菁就对数量大致有了底……这一套流程,她每周要过好几轮。“我们要把所有大箱子依次拆开,取出放着各种提取液、棉签等物资的小盒。然后拆分重组,打包成一人份。”梅菁一边拆封,一边说。
5月1日起,上海基于三区划分,开展“抗原+核酸”组合筛查,各社区对抗原试剂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梅菁的手机保持畅通,随时待命。很多人难以想象,在每日“全家捅”的短短几分钟背后,藏着她与队员们的无数个日与夜。
浣沙六村有70个楼栋,1001户居民和34家沿街商铺。做一次全员抗原,就要用掉近3000份“四件套”。如此巨大的分装工作量,仅仅依靠5个居委会干部,很难完成。4月下旬,一支23人的抗原试剂分拣队组建而成,68岁的梅菁担任队长。
每个任务日上午8点半,分拣队就在居委会活动室集合了。办公桌被他们拼成工作台,大家穿好“小蓝”,围着桌子绕成一个圈,或站或坐;手上快速分装,脚下随时移动,这样的状态,往往要持续到下午5点半。
“量最大的一次,我们一天分装了近3万份抗原检测试剂。活动室里都坐不下,桌子一直布到了外面的小花园。”梅菁笑着说,“我们偶尔开玩笑说,这里像个迷你工厂。”
谢忠英是最早参加抗原试剂分拣队的“元老”之一。平时,谢忠英就是社区的“积极分子”,疫情当前,她又频繁奔波在核酸筛查、抗原试剂分拣、物资运输等“防疫现场”。每当有新成员加入,她就及时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我们可以这样包装!”
谢忠英的“队友”不乏“专业选手”。上海市肺科医院医生卞陆琴就是其中一位。分拣工作开始之初,志愿者们对于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存在疑问:需要穿“小蓝”吗?戴上手套,干活不利索,可以不戴吗?这时,卞陆琴为大家答疑解惑:“手套必须戴,虽然不方便,但安全是最重要的。”
另一位“专业选手”王良穗,退休前在卫健委工作。刚加入没多久,王良穗就对工作流程进行了改良。“本来,我们用的是流水线作业法,每人承包一个环节,感觉效率比较高。可后来,我们发现这样容易出错,有时做完了发现成套的物品多出一根棉签,或少了一个试剂盒,又找不到出错的源头。”梅菁说,“王老师就建议,不如采用单人承包的方法,一个人负责一整套抗原试剂的分装,这样便于检查,准确率也更高。”
这支队伍平均年龄超过60岁,其中不少人已经退休多年、满头白发。“大家一整天站下来,难免疲惫。但每次线上报名,通常半小时内就满员。对于其他踊跃举手的人,我会请他们下次再来。大家的热情,让我很感动。”梅菁表示。
退休了,但专业技能“未退”
在职青年、社区老党员、“00后”学生……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8岁,“岁月鸿沟”在国和路111弄小区志愿者团队的眼里,根本忽略不计。因为疫情当前,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是并肩战斗的“战友”。
“我有护理经验,我能上。”封控管理伊始,由于小区户数较少,大多时候全员核酸前来采样的医护人员只有一位,为减少邻里等待的时间,有护理经验的徐斌主动请缨,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和面屏投入工作,当起了医护人员的助手,协助拆除采样棉签包装,提高工作效率。“退休前,我是长海医院的护理人员,虽然现在退休了,但专业技能‘未退’,我有能力分担当然要分担一点。”徐斌说。
细心的徐斌在协助核酸筛查的同时,发现不少志愿者穿脱防护服不规范。于是,徐斌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手把手指导:“穿的时候帽子要把头发全都包裹,手套一定要包裹住防护服的袖口;脱的时候先脱手套,然后是面屏、防护服、鞋套,最后脱口罩、帽子。脱的时候尽量使用内层包裹外层,过程不宜过快……”最近天气炎热,小区每次开展核酸筛查,徐斌都会再三叮嘱大家做好防护,还不时查看防护服是否规范穿戴,“防护服穿脱不当还是很危险的,我们在做志愿者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只有‘大家’都安全了,‘小家’才能幸福。”
每次核酸筛查结束后,徐斌还会协助医护人员将医废统一装袋、消杀,直到收集完最后一袋她才放心离场。连日来,徐斌的辛勤付出,邻居们都记在心里。“好几次做核酸时,大家都跟我说,看到我在现场,他们很安心。能被大家认可,也觉得这么多天的努力很有意义。”徐斌说。
疫情期间,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尤其令人牵挂。老人们家里的菜还够吗?身体情况还好吗……国和路111弄小区的志愿者们总是特别关注。
为摸清小区人员底数,封控管理之初,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小区志愿者们建立了微信群,确保每家都有人在群内,能够及时获取居委会发布的信息。针对独居老人,居委会干部添加了老人子女的微信,每天通过电话或微信关心,同时形成邻里互帮,一人有困难,众人来帮忙。
此前,小区群内一则“3号楼有位独居老人订的助老餐因为特殊情况突然停餐,急需帮助”的消息引发了志愿者的关注,居住在3号楼的志愿者姜蓉获悉情况后立即联系居委会,提出自己可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考虑到老人患有糖尿病,姜蓉每天做的菜都不加糖,“老人的身体情况也不适合喝粥,每天晚上我就做一点蒸菜送去,比较好消化。”
徐斌所居住的楼栋内有一对高龄老人,老先生97岁,老太太92岁,老太太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需常年服用多种药物。老两口的子女居住在浦东,平时照顾老人的钟点工也因为疫情原因无法上门。于是,徐斌常常与居委会工作人员一同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并为其注射胰岛素。“第一次上门为老太太量血压时,量出来高压220mmHg,低压180mmHg,当时我都吓到了,还反复量了三次,和老人交流才得知血压飙高是因为她忘记吃降压药了。服药过后再次量了血压,看到有所下降我才松了口气。”徐斌说,这些日子以来,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的伙伴们都非常关心老人,时常上门叮嘱他们按时服药。
“这样的暖心故事还有很多,有一次群里有位老人说家里缺鸡蛋,马上就有志愿者拿出自家鸡蛋送过去;小区里一位在医院上班的居民主动提出为老人们代配药,志愿者挨家挨户收好医保卡,再将开好的药一家一家送上门;有位志愿者团购了面包,悄悄给独居老人也送去了一份……”政翔殷居委会干部李娟说,“他们的勇敢、无私,守护了我们的家。”
从“药房门外汉”到“配药攻略编写者”
疫情当前,为防止群众用药出现“断档”,连日来,不少“社区外援”在“疫”线变身“配药侠”“补药员”,为“药”奔忙,倾力守护居民的“药罐子”。
区教育局的王帅在下沉社区前,是“药房门外汉”。经过几天摸索,他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常用药已熟记于心。“刚开始配药时,就收到了很多听都没听过、名字复杂拗口的药品需求清单,为避免出错,我们都会提前带上药品外包装。有的药只有指定医院能配,有的药则要找指定医生开,都要非常细心记录。”王帅说。
每天早上8点,是下沉志愿者们的集中总结复盘时间,用来沟通前一天在配药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外地医保卡付费时,只能现金支付,下次就要备好现金;有的居民只提供了胰岛素种类,要问全信息……这些问题都被志愿者一一拿出来交流讨论,找出解决方案,提高之后的配药效率。
下沉志愿者们还根据“实战”经验,编写《市级医院配药流程》《社区医院配药流程》,根据医院及居民情况,注明前期准备、配药过程、配药交接及详细的阳楼居民配药注意事项,成为各居民区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人手一份的“配药攻略”。
“我的药没了怎么办?这药不能断”“能帮我配点胰岛素吗”……在定海路街道西白林寺居委会,平凉路第三小学的党员教师朱远妃成为志愿者后,每天都能接到这样“十万火急”的电话。
穿梭于杨浦区中心医院和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从挂号到相应科室开药、缴费、拿药并分装……由于数量大、种类多,一个流程下来,通常要耗费朱远妃和小区志愿者半天的时间。
“记得有一对夫妻是癌症患者,且都患有糖尿病,家中胰岛素告急。几经周折后,我终于可以为他们配胰岛素了,但品牌又不匹配,多次跟居民电话沟通后才完成任务。”朱远妃说,“每次拎着大包小包从医院走出来时,我都特别开心,因为居民们急需的药都帮他们配好啦。”
居民配药需求大,社区医院药房的压力也不小。4月中旬,在接到集结通知后,平凉路第三小学党员教师崔琳连夜赶往杨浦业大的服务队居住点,经过紧张的岗前培训,他所在的小组一行三人被分配至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长期疲劳作战的医护人员提供支援,成为药房的“补药员”。
在支援之初,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兼顾所辖社区以及殷行街道、长海路街道的居民配药工作,任务非常重。熟悉工作流程、摸清工作重点后,崔临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将整箱药从仓库搬到配药房,拆箱、补货,及时清理货架上的外包装,将所有药品摆放在方便拿取的位置,每几分钟就巡视一遍,以确保发药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发放……
有一次,一位居委会工作人员带着130多张医保卡前来代配药,发放和核对工作量可想而知。为了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崔琳包揽了所有的药品搬运、拆箱和摆放清理工作,以保障药品发放零失误。“我是党员,能为抗疫工作贡献力量感到非常光荣。个人力量虽小,但也能温暖人心。”崔琳说。
本版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