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门路上的人艺照相馆

  ■任炽越 文

  十六浦的东门路,是老南市一条路人皆知的繁华商业街,东门路的支路外咸瓜街,因办起了咸鱼巿场,而闻名于全国。

  从外咸瓜街走到东门路左拐,有一家一开间门面的人艺照相馆,外表十分简陋,比之周围中山南路的吉祥照相馆,方浜路上的前卫照相馆,还有豫园里的大新照相馆,它简直就是城市里的“棚户屋”。但就是这间貌不惊人的照相馆,成了周边十几条马路上,无数个家庭的选择。不夸张的说,每个家庭,都在这神奇的小屋里,留下了家庭发展的历史和生活的印记,它就是记录城市老百姓喜怒哀乐的影相档案馆。

  我从小住在离东门路不远的人民路上,扳着指头算一下,我在人艺照相馆拍了小学、中学、大学毕业照,入职工作照,拍了五姐妹合影、全家福;我女儿出生后,也在人艺拍了满月、百天、周岁等照片。照相馆原先叫“福安”,后改名“人艺”。有人曾编了顺口溜“福安、福安,守着百姓,留下倩影,祝福平安”,送给当时的福安照相馆。

  人艺照相馆的左边记得是一家烟杂店,右边是一家理发店,再向前不远,跨过窄窄的里咸瓜街,就是大名鼎鼎的信大祥绸布店。人艺照相馆虽只一开间门面,但玻璃门的左边,还是安置了玻璃橱窗,里面摆放着名人的相片和店里拍摄的艺术照片,以显示本店的摄影技艺。

  在东门路流动的商海中,人艺照相馆就像一叶不张扬的小船,静静地泊在那儿,迎接着每一位推门而入的客人。

  那天,我整理家庭相册,发现在人艺照相馆拍的几张相片,都留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我小学毕业时,毕业照上,瘦削黝黑的脸上,倔强的眸子里,闪动着迷茫的光。

  当上山下乡浪潮在城市汹涌时,我的兄姐也被裹卷而去了遥远的北疆。临行前,我们姐弟五人在四川路凯福饭店聚了一次餐后,全家又在照相馆拍了唯一一次正规的“全家福”。临别前的合影上,是父母亲的担忧,和儿女们离家前的不舍。

  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声中,我们这一届中学生,迎来了“四个面向”的分配方案。一天上午,同学拉我去拍毕业照,我说我今天穿着工作服,等明天两用衫干了再去拍。同学说穿我的,不是一样的。于是,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穿着别人衣服拍照的我,在似笑非笑的背后,隐藏着他人不知的窘态。

  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曲,我大学毕业了。毕业前夕,我去照相馆拍毕业照,特意穿了唯一一套西服戴了领带,微微显露的微笑中,蕴含着我对前程的展望与人生的信心。

  改革开放的春风,绽开了百姓的笑脸。我成家后,带着女儿去照相馆,为她二周岁留影。这时摄影已进入彩色时代,我们挑选了一艘红色飞艇,让女儿坐上去,女儿却一定要爸爸陪她坐。我只好手托着她,藏在飞艇后面。当摄影师“咔嚓”一声后,我一跃而起,抱起了咯咯而笑的女儿。

  随着照相机逐步进入家庭,去照相馆拍照的人少了许多。人艺照相馆顺应时代潮流,开设了出售胶卷、出租相机、代装(取)胶卷,检修相机及摄影指导等服务项目,顾客盈门,挤满了小小的店堂。一时间,“人艺”成了周边老百姓的摄影服务中心。

  我继续翻看着照片,一帧帧后面,连接着一段段时代风云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有时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缩影。千千万万个人的成长历程,汇聚成了历史。

  昨天,我特意重访东门路,寻找人艺照相馆的踪影。但原地已矗起一个高档楼盘,楼盘前的裙房开了上海最大的面料市场。路边的梧桐树粗壮了许多,似还是从前的模样。

  东门路右边的人民路上,是一长排现代化的大厦,其中有地标建筑复兴艺术中心,我百余年老家的原址。在城市发展中,全市被拆除的照相馆何止成千上万,如果建有一个汇集起全市照相馆丰富档案资料的照相馆博物馆,那该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城市文化工程,也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不知不觉我径直向人民路右面走去,不知是要寻找老宅的痕迹,还是去寻找臆想中的照相馆博物馆。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

  zfk@yptimes.cn,欢迎投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鹈鹕与天鹅
东门路上的人艺照相馆
舌斧相吻为哪般
心桥(一)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东门路上的人艺照相馆 2022-12-27 2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