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上儿童专科医院内分泌科迎来就诊小高峰,医生提醒:
盲目注射生长激素不可取

  据文汇报 正值寒假,上海几家儿童专科医院内分泌科也迎来就诊小高峰。因为孩子个头偏矮,赶在开学前,不少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带孩子来“拔拔个儿”,希望能通过后天药物介入治疗促进孩子长高。

  基于此,临床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生长激素”治疗兴起。对此,医学专家提醒,家长不应盲目寄希望于药物介入,不妨关注下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运动、睡眠、营养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最终身高。

  1岁孩子被推进诊室,“身高焦虑”普遍存在

  从事儿科医生多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郑章乾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不长个儿怎么办?”

  “门诊上,八九成家长都十分在意孩子的身高,近年来这种现象愈加明显。”郑章乾接诊过最小的患儿仅1岁。“到1岁时,身高一般在75厘米左右,但孩子只长到68厘米,家长很着急。”详细问诊过后,他考虑家庭存在喂养问题,推荐去儿保科作进一步评估。

  “医生,我‘觉得’孩子矮;我‘觉得’他比同龄孩子低一头;我‘觉得’他属于生长缓慢……”家长们倾诉着自己的担忧,还有人抱着明确的诉求——打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由脑垂体分泌,睡觉、运动等行为都会促进生长激素分泌,促进骨骼生长发育。”郑章乾解释,如果存在先天性垂体发育不良或后天垂体疾病,会对生长激素分泌造成影响,导致孩子个子矮小,临床上称为“生长激素缺乏症”,需要人为干预。

  可现实情况是,“身高焦虑”普遍存在。“没问题的,来医院也要求医生打生长激素。”郑章乾坦言,不少家长对打生长激素有些盲目追捧。

  盲目注射会带来副作用,警惕“拔苗助长”

  在社交媒体上,“藏”着大批正在打生长激素的孩子。有家长留言,为了让孩子长大后不受歧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遇见满意的对象,只要有物质条件就要打!还有家长担心孩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孩子只长高了1厘米。

  “近年来,‘生长激素’概念受到关注,到门诊问询的人数明显增加。”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嫔告诉记者,该药有针对适用人群,不建议健康人群盲目注射。

  李嫔曾劝返许多家长,“究竟该不该注射生长激素,这是权衡利弊后的考量,我们不能只看眼前长高了几厘米,更重要的是孩子未来的综合发育情况”。

  比如,有的女孩不到10岁提前发育,骨龄已达到11岁,又长了半年,骨龄长到12岁,预计最后身高不到150厘米,此时就应该干预。也有女孩同样情况,但此时她已经长到155厘米,预计最后能长到165厘米,那就不一定要干预。

  “家长不要光看别人,每个孩子个体情况不同。”李嫔强调,临床上可以通过一系列检查明确病因,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健康儿童来说,盲目注射可能会带来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必须防止药物滥用,警惕“拔苗助长”。

  不要一味求“高”,家长应当好“第一观察者”

  当前,医学上明确影响身高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身高、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营养状况、运动睡眠状况及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中,父母的身高是主要的,遗传因素占60%-70%。

  “医生的职责是评估孩子是否因疾病、生活方式等导致身高发育异常,若孩子贴合父母遗传身高发育就是正常,家长不能一味求‘高’。”郑章乾说。

  李嫔的建议是,作为与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要当好“第一观察者”,适时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在青春发育期里,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测骨龄,这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经专业医生评估后应谨遵医嘱。

  此外,在生活中,家长也应保证孩子有充足睡眠、运动。“饮食上不要偏食,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营养过剩可导致儿童肥胖,也会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李嫔说。■李晨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上海的800多座加油站如何升级换代
图片新闻
盲目注射生长激素不可取
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3月1日起施行
杨浦时报健康06盲目注射生长激素不可取 2023-02-09 2 2023年02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