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彭庚 文
加装的电梯开通运行10天了,上上下下,颇感省力,尤其是提点儿重物;方便,家门距电梯门十几步,出此门进彼门,几秒钟就到,不用再绕着楼梯兜圈子。
但近两天,在初享电梯带来的快乐时,心中潜滋暗长了一丝淡淡的惆怅——这几天,竟没在楼道和电梯里遇到一个邻居。
见面就叹“6楼难爬”苦经的阿婆,现在可以天天下楼接接地气了吧;常躲在楼梯窗口抽烟的爷叔,烟瘾该小些了吧;曾托我为其宝贝女儿介绍对象的阿姨,找到乘龙快婿了吧。天天见面时,这些闻过即云散的事,几天不见,却忽然冒出来,真应了那句“有之不惜,失之不舍”的俗语。
我们楼道12户人家,平日的相处嘛,可用三句话概括:“君子之交淡如水”“让他三尺又何妨”“该出手时就出手”。
平日里,在楼道里相遇,大家都是点头致意,相视一笑,擦肩而过,因为,互相仅是脸似相识,名姓不详,职业不晓,脾性不解,难找共同话题,尤其是年龄不在一个“频道”的。
只有我们几个退休的,会站在那儿,交谈几句,但内容也仅限于天气啦,买菜啦,烧饭啦,绝不谈论邻家长短好歹,也不打探别家传闻隐私,更不妄加评论人品优劣。不是阿姨托我为她女儿介绍对象,我根本就不知那个常在楼道里遇到的,举止大方、衣着得体的大姑娘,是她的女儿,还待字闺中。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楼道的现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仅仅几天不见,就有些挂念,这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真情。
当然,牙齿和舌头还会相碰,邻居间也不免会有些磕磕碰碰。一次,2楼爷叔到小区门口接他的姐姐,返回却看到自己刚刚还端端正正站立着的电动车倒在地上,上面还压着一辆红色电动车。“谁这么冒失,碰倒了车子也不扶起来。”听到弟弟的嘀咕,姐姐不乐意了,扯开了嗓子:“是谁啊,做这缺德事呀!……”“姐姐,这么点小事,何必这么大嗓门?”弟弟边制止边扶起车子。
加装电梯时,个别施工人员,把工具、材料等随意摆放,居民多次提醒他们注意,但都没什么改进。这天,5楼的阿婆千注意万注意,还是绊了一下,摔成了骨裂。知道情况的人为她打抱不平,提出要施工队承担医药费和赔偿。阿婆淡淡一笑:“他们干活也不容易,我自己也不小心,算了,算了。”说罢,手一挥,挺潇洒的。
当然,“淡”非“冷”,该“热”还是会“热”的。一天晚上,楼道里突然涌进一群人,堵住了4楼人家的门,吵吵嚷嚷,吓得这户人家关紧门,躲在里面不敢出声。叫嚷声也惊动了楼道里的所有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有劝说他们“有话好好说”的,有给他们普法“法治社会,做事要合法合理合规”的,有指责他们“私闯民宅,犯法”的,有要报警的。在我们楼道众人义正词严的规劝下,那些人退了出去,坐到了调解桌前。第二天,这家人见到楼道的人就感谢:“昨天晚上可吓死我们了,谢谢邻居们帮忙啊!”
譬如,当楼道里需要志愿者时,不少人都是挺身而出。楼道的自动安全门,有时会关不上,不是什么大毛病,只要把螺丝调节一下就行,2楼的孙爷叔会干这个活儿,他不声不响地就承包下来。4楼的大小伙子“卷毛”已拜师学习,准备接这个班。
我们楼道的人,似乎都相信这么几句话:针尖麦芒两俱伤,独木抵角落水羊;相容相让天地宽,今日“六尺”更馨香。当初楼道筹划加装电梯时,我们楼道是最顺利的,一次性全数通过。
为庆祝加装电梯开通,我拟写了一副对联:“上上下下,顺顺利利:里里外外,团团圆圆。”也是祝愿我们楼道的家家户户,日子更和和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