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是蚕豆入菜时

  ■任炽越 文

  惊蛰过后,菜市场就能看到蚕豆了。青绿色的,一堆一堆码在菜摊上,特别引人注目。马大嫂们把这称为“客豆”,据说是从云南、福建甚至东瀛等地,风尘仆仆运来的。

  这时的蚕豆是“时鲜货”,价格不便宜,大多数人家是不去碰它的。只有少数喜欢尝鲜的“吃货”们,会称上个二三斤,拿回家炒一下,与其说是吃蚕豆,不如说是在品春的气息。

  待到春分过后,临近清明前后,蚕豆的“身价”下降了,翠绿的“身躯”就时常会出现在家庭主妇的菜篮子里。

  又过了一段日子,等到立夏、端午期间,蚕豆开始从摊上“跌”到地上。当蚕豆堆插上了十元×斤的牌子,菜贩子卖豆用铲子铲时,本(地)豆就悄悄上市了。

  据说,本地豆最好的是一种叫“牛踏扁”的白蚕豆,外表苗条青绿,豆粒白而泛青,吃口沙中带糯,是蚕豆中的上品。

  这时,母亲的菜篮子里开始出现这绿色的“宝贝”了。在这段稍纵即逝的时令里,家里的餐桌上几乎每晚都少不了葱煸蚕豆这盘菜。在母亲的烹饪下,这蚕豆油光滑亮、碧绿生青,皮儿不皱,入口软酥,那香嫩酥糯的味儿,食后不忘,无以言表。

  母亲在剥蚕豆前十分讲究,在入锅前,她先洗了手,再把蚕豆剥开,让躺在豆荚里的豆儿,一粒粒小心翼翼落在碗里,就直接下锅炒了。

  母亲说鲜嫩的蚕豆不能洗,一落水就会老的。

  老话说,蚕豆一天一个面孔。本地蚕豆尝鲜时节不到一周,豆粒上青绿的“眉毛”就会缩回,渐渐变黑,成了黑“眉毛”。这时母亲再也不炒蚕豆给我们吃了,而是大显身手,变出许多蚕豆烧××的菜,让我们留足蚕豆时节的印象。

  最鲜美的是蚕豆夜开花羹。这菜看似简单,就是把蚕豆与夜开花烧在一起,再勾入芡汁即可。但端上餐桌,那银白色的汤羹中,青白色的夜开花条、翠色的蚕豆肉要做到形而不烂、入口酥软,却是要掌握好火候的。母亲每次都能烧得恰到好处,有时还会放上一个番茄,那红色的点点,更能撩人食欲。特别是用已经半温的蚕豆夜开花羹,拌入热饭,那“热筒筒”、“冷悠悠”、“鲜嗒嗒”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

  最下饭的是咸菜豆板酥。这是只典型的甬帮菜,但母亲烧起来特别讲究。咸菜要新咸菜,烧前先要在水里浸泡半天,切成细末,再在油里煸炒透;豆板要在水里煮酥,放在油里炒成泥状,不能有块状,最后把咸菜末、豆泥倒在一起,混炒一番,就能起锅。这菜的特点是鲜而不咸,特别入味。早上吃泡饭,几筷就能把一碗泡饭吃完。当时没有冰箱,此菜放在菜橱里几天不会坏。

  最馋人的是油氽新豆板。氽好后撒点细盐,是老祖母每晚喝一盅黄酒的小菜。每次氽好新豆板后,母亲除留出给老祖母的份后,就帮我们几个孩子分好,免得我们你争我夺,互相吵架。我们男孩子是“老鼠不藏隔夜食”的,大快朵颐后,就悄悄去“偷”姐姐们藏在纸包里的豆板吃。油氽豆板母亲每隔一阵就会汆一次,特别是蚕豆快落市的季节。这时蚕豆老了,最适宜做油氽豆板,而且价钱也特别便宜。

  蚕豆上市入菜的春夏之间,气候不热不冷,阳光透亮明快,是城市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这时是我们最活跃、最开心的日子,也是孩子们眼中,母亲最忙碌、最温柔、最漂亮的时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图片新闻
正是蚕豆入菜时
和孙女在一起的日子(二)
茭白叶子做枕芯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正是蚕豆入菜时 2023-04-25 2 2023年04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