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根 文/摄
在这四月芳菲的春天里,我望着近在咫尺,曾经蜗居几十年的老屋,修旧如旧后,重新焕发蓬勃活力。
这是上海最后一片“两万户”工人新村228街坊。儿时与青葱岁月的大半时光在这里度过,青壮年时代远赴海外近20年。解放之初住在里面的都是产业工人,毛棉纺织工人居多,距此不远的军工路沿线几十家工厂、码头、军工劳改厂,包括国营大中型企业里,上百成千的产业工人也落户在此。
一个转身,又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此心安处是吾乡”,一种乡愁不由袭上心头,怀念这里的烟火气息,那般的人情味。
进入街坊内,一块长方形的石碑上刻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耸立在入口处,青花饰纹的228街坊牌匾透着古朴,后面一座雕塑作品,镂空的“228”“1952”字样,与牌匾相互映衬,时光仿佛在此穿越。
往前走,路面上,古铜色的长木条写着:“1951年,陈毅市长提出市政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左边一棵百年梧桐树苍郁的遮荫下,一号楼呈三角型的展示板上,“228街坊历史记忆”向人们展示着228街坊的历史由来,撤迁过程中的闪光故事和榜样人物的照片文字。
再往里面,时光穿越到儿时大石板垒起的乒乓台、小卖部、五金交电商店,以及那时代的漫画招贴广告,还有那一件件包含杨浦工业记忆的老物件,原住民用过的生活用品器具等,恍如昨日再现。再回首,对面一幢幢欧式风格建筑与眼前228街坊的历史建筑,将历史与现代又融为一体。
在“跨越70年,我在228街坊等你”的标牌下凝视或仰望,米灰色的三角形外墙,红瓦坡顶,红色的木制门窗,二层楼砖木结构,会让你忍不住,想打开门进去,看一看曾经一楼和二楼各居住5户人家的模样,记得右边五户人家合用灶间,左边楼上楼下10户人家,隔板而分的合用公厕……时间在此凝固,记忆在此停留,往事历历在目。
在228街坊标牌的右边举目而望,是一片绿地广场,如茵的草地上,国潮名牌老字号、红色电影再现。扶老携幼的人们蜂拥而至,孩子们嬉戏打闹,老人们窃窃私语指点着“江山”。
眼前一块红黄着色标写着“风貌的再现,奋斗的传承”10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引得人们竞相打卡。
漫步在228街坊的大道上,在一块“添砖加瓦”背景前驻足凝思,抚摸记忆的红砖;漫步在红长条木板嵌合月牙形红色瓦片交替铺成的路面上,让你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路边的圆形玻璃桌子,几张椅子围着,在此小憩,来一杯奶茶,吃一根冰棍,来一串烤肉,尝一尝老字号的糕点。在这里,三五好友,故旧新朋,相约围坐,道长论短忆往事,聊一聊当年的人与事、喜与乐、哀与愁,回忆那过往云烟的点点滴滴……这般乡愁,怎不让人心生感慨万端。
再往前,在创寓公租房前,“城市书厅”与“健身休闲运动场地”折射出现代城市蓬勃的文化与运动的生机与活力。
此时,你如果在街坊的左边,可以享受一下社区“熊猫饭堂”舌尖上的诱惑,干净明亮,本帮味道,价廉物美,足以让你垂涎欲滴,心甘情愿挤进长长的人流中排队等候。
如果走在街坊右边,春风吹拂下,一块长方形水池,波光潋滟,傍着一幢淡咖色嵌边、黑色落地窗的“荒野共和”建筑。在这里,逃离城市的喧嚣,享受一场“草坪露营”的轻松休闲,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在这里,儿时曾经相似的一幕幕历史场景一一还原,融合现代生活元素,使这乡愁之味,似醇香的美酒,愈发浓烈。这片“两万户”的历史记忆被保留,如今作为历史文脉延续,随着岁月更迭,时代嬗变,让乡愁有“乡”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