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 文
若问:家里有几种锅盖?回答一定会颇费思量:玻璃+不锈钢、陶瓷、玻璃……如有“钢盅锅盖”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家庭藏品;再问“有木锅盖吗?”或许就看到有点不屑的白眼球。
印象中的木锅盖,是以前家中铁菜锅上那个油腻腻、黑糊糊仅把手还露一点木头原色的那块圆木板,木锅盖下,奶奶的炒青菜至今仍在梦中回味。
幼时难得一吃的生煎包更是小吃界的“天花板”。弄堂口饮食店那口平底铁锅上硕大的木锅盖,老师傅把铁锅转悠半天最后一掀木锅盖,一股炽热的香气蒸腾而起,随手撒一把香葱再用小铁铲“铛铛”敲着锅沿,周围等着的一圈人明白“生煎馒头来哉”!至于木锅盖,说实在,没仔细打量过。
上网查到十多年前《浦东时报》报道过祝桥镇亭中村六旬村民张德祥修了40多年木锅盖,成为四邻八坊皆知的“达人”。通过浦东作协牵线联系到老人的儿子,获知七十多岁的老人迄今仍在操持这份手艺,每年要修五六十个木锅盖。于是,约了上门拜访的时间,来到川南奉公路高楼大厦边上一片尚未开发的村庄,跟随老人的儿子穿行在农宅之间,“这就是我父亲……”看到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老者微笑站在不远的树荫下,握手的感觉很是有力也很粗砺。
坐在张德祥老人的传统农宅客堂,土灶上有三个大小不一的木锅盖,色泽黝黑滋润,证明并不是摆设。聊起浦东木锅盖,老人就滔滔不绝:浦东川沙、南汇地区的锅盖边缘竹片高约寸余,称为“镬盖”;邻近川沙地区、奉贤区的会高至盈尺,称为“汽盖”;外形略有区别,用途基本相同。
土灶蒸煮食物,炉膛猛火熊熊,铁锅沸水滚滚,木锅盖吸水排汽少“回水”,煲汤便汤色浓郁汤味醇厚、煮饭能粒粒喷香颗颗敞亮。尤其秋天的“汽盖”蒸新米,饭粒晶莹软糯,满屋稻米清香。很多浦东“原住民”大妈、大嫂到江南古镇旅游,每到饭点总会到“农家乐”后厨一探究竟,“不是土灶呒‘汽盖’肯定不好吃。”
几条竹篾几块木板,不用一颗钉一滴胶水,一番锯、刨、削、箍后用竹编、榫卯等技艺再用“竹钉”固定,就成了一个能承受高温高湿、扛得住烟熏火燎的居家重器。由此甚能联想到“聚沙成塔”“众志成城”“张弛有度”等励志、辩证的哲理思考。但在厨房“十八样兵器”的锅、瓢、碗、盆、刀、铲、砧中,锅盖排不进前几位。
清朝诗人周凯写了一句为此鸣不平的诗句:“锅盖呼名奈俗何。”却不曾想,俗物也有上墙的时光。到松江“浦江之首”公园一游,附近的餐饮供应“农家菜饭”,十元一份且量多,吃了都说“土灶烧的,好吃”。很多市区来的夫妻游客都要两份,一份两人吃,另一份打包带回家当晚饭。两位负责盛饭、收钱的大妈,穿农家装说本地话,餐厅墙角整整齐齐码着柴禾,墙上挂着两个硕大木锅盖。不论是噱头或真因为后厨放不下,要堆在餐厅显眼处,关键是游客一看舌尖就泛起土灶咸肉菜饭的味道。
经过一番交流,对木锅盖有了基本概念,更知道有些“正在使用中”。只是因为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此技艺,只能由年事渐高的老人独自坚守。“但已有年轻人用手机拍摄了制作、修理木锅盖的视频,能在网上相见。”站在日光里,老人微笑地挥手,“再会,有空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