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到,房已没”,消费者满心期待计划好小长假旅游,却在临行前遇到订房毁约,甚至没被毁约的消费者也“提心吊胆”。
大多数消费者可以理解且能够接受商家小幅度的价格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酒店、民宿可以以一种“磨刀霍霍等客来”的姿态任性定价,想定多高就定多高。业内人士表示,剧烈的价格波动不利于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
作为消费者,一旦遭遇恶意违约如何维权?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甘海滨表示,从法律角度,如果双方已经明确了住宿的时间、地点、房型等要素,即使没有约定价格也没付款,也可以认为已经形成有效的合同关系,商家不得擅自涨价或者毁约。但如果双方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咨询或者意向表达,并没有确定具体的住宿细节,就不能认为已经达成了合同,商家有权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或者拒绝接受预订。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消费者在下单前可充分了解、询问商家服务内容和收费方式,并尽可能通过书面形式固定相关证据。“一旦出现纠纷,可以先与经营主体协商,也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投诉,请求调解解决。如果调解不能解决,还可以通过申请仲裁或者到法院起诉的方式依法维权。”
在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润钢看来,经历了三年的低谷,眼下,酒店行业是“紧运行”,但仍处在“慢车道”上。他认为,越是旅游火爆的时候,越要多方形成合力,做到政府有监管、行业有自律、平台有约束,共同维护消费安全、重视消费者权益,守护来之不易的文旅复苏成果。
甘海滨提醒,广大游客在预订产品时,应该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退订政策和价格变动规定,保留好交易记录和凭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违规行为。同时,要选择口碑和信誉好的平台和商家,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