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密不可分。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已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
一家“懂上海人”的饭店内,新竖了一块金字招牌,获评“上海老字号”、生意蒸蒸日上的背后,是城市欣欣向荣的侧面,也是110年五代人与非遗技艺一起“成长”的坚守;看似太极并非太极,传统养生术,何以在大学校园成为“爆款”?大学体育部教师在百余本古籍中“海边拾贝”,“做到‘古为今用,惠及大众’”;“传承的队伍非常需要新鲜血液。同学们对传统工艺的热情,真让我们眼前一亮”,玉雕、掐丝珐琅,安安静静的“指尖造物”,把热热烈烈的“中国风”吹入年轻人的“心尖”……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本期2、3版带领读者走上杨浦文化传承的“现代重构”之路。
夹起一筷冷面,再吮一口绿豆刨冰,张阿婆直叹“一心斋是懂上海人的!”顾客吃得过瘾,马旺林心情就舒畅。白衬衫、黑西裤、白皮鞋,光看外表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已经80岁的老人。
双休日中午,平凉路上的一心斋清真饭店门前照例排起长队,马旺林也照例和员工一起招呼顾客。冷面、冷馄饨、刨冰、酸奶,这“夏日四大件”不断被端上餐桌。
不少来用餐的“老客”发现,最近,一心斋的大堂里,新竖了一块金字招牌。“上海老字号名单里,评上非遗的清真菜,全上海就我们一家。我爷爷1913年创办马记清真饮食摊,到2023年正好110周年。马家的清真菜延续到第五代,能成为官方认定的‘上海老字号’,我很满足。”马旺林说。
“守正”——
“当天的鸡做菜才新鲜,74公升水最多下五斤面”
马旺林,一心斋饭店负责人,上海市非遗项目——清真菜点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人们有时叫他老马。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马旺林,马家的非遗技艺已经传了三代。儿子马军和正在读研的00后外孙,则是马旺林着力培养的第四、第五代传承人。
“二两牛肉锅贴,堂吃。10个牛肉煎包,带走!”一心斋门前的长队中,不时传出这样的声音,无论是熟门熟路的老客还是慕名起来的新客,来到一心斋不吃上几只牛肉煎包或牛肉锅贴,好像是件说不过去的事。
牛肉煎包4.5元一只,一天能卖几千只,是店里的招牌点心。看似家常的菜品,怎么抓住食客的胃?马旺林从祖上传承了不少秘方,也练就了一手绝活。他坦言,选料有门道。牛肉煎包和牛肉锅贴,用牛后腿肉加入卷心菜做馅,肉没有筋、没有皮、没有油,确保口味鲜嫩。拌好的馅料要加生抽、老抽、十三香等调味品,有的配料甚至只有马旺林知道,据说是爷爷马世盛的秘方。
店内最近新竖起了金字招牌,是因为2023年新认定的上海老字号名单不久前发布,深受顾客喜爱的“一心斋三黄鸡”赫然在列,并被推荐参评“中华老字号“。
鸡,选用南汇90天以上的鸡,先圈养,出售前再散养20天,力求皮脆肉嫩。“每天早上4点,三黄鸡就会送到店里,你们6点上班了就把它洗净,当天的鸡做菜才新鲜。”马旺林叮嘱大厨。
上海人的夏天怎能少了冷面,“懂上海人”的一心斋在冷面制作上自然颇有讲究,面是指定的加工厂加工。煮面的口诀仅九个字:水要清,火要大,面要少。说起冷面,马旺林如数家珍:“一大锅74公升的水,最多下五斤面。拌面的酱油也是自己调的,要咸淡适中,口味鲜香。花生酱是冷面的灵魂。外面买的花生酱,有时是用花生油和面粉调制的,吃起来黏牙,我不喜欢。我们是用八斤花生和两斤芝麻,一起炒熟后当场磨粉。这样成本肯定比别人家高,大约翻一倍,但是做出来香啊。”
在一心斋,一份清冷面,十块钱管饱,还有芹菜、牛肉丝、素鸡、烤麸等浇头总共十几种,满足食客的不同口味。
一筷冷面、一口刨冰,上文中张阿婆的吃法,是夏日食客来到一心斋的“标准吃法”。一杯刨冰,最上面是一座小小的冰山,中间是冰水,底部是加糖的料。
把冰和糖水打在一起,是常见的做法,但马旺林选择了“不常见”的传统——将这两者分离。“赤豆我用大红袍,煮起来易酥,又不会烂。冰水分离,口味才清爽,食客如有需要,可以自己搅拌。”他向记者展示人气颇高的赤豆刨冰。
“精耕”——
“身高够不着灶台就先打下手,一眨眼就是一辈子”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心斋每天都开门迎客。“我还不到十岁,就帮我爸经营清真菜。身高够不着灶台,就先打下手。一眨眼就是一辈子。”马旺林感慨。
留着一撇白胡子,常年身着白袍,典型的回族老人,这是爷爷马世盛在马旺林记忆中的模样。
马世盛是山东曹县人,他创办的“马记”清真饮食摊在当地很受欢迎,牛肉煎包从那时起就是“招牌”。
1938年后,马世盛带着儿子马兴邦移居江苏镇江,把清真菜点一并带了过去。1943年,马旺林在镇江出生。20世纪四十年代末,他跟着父母来到上海杨浦,住在黄兴路上。“老早那块地方很荒凉,讨生活的老百姓搭个简屋,有瓦遮头就好。哪像现在的杨浦,什么都有,真是一个地一个天。”
就这样,“马记”清真饮食店在黄兴路开了起来。“前面一半是店面,摆个案板,摆个炉子,就能蒸馒头、做锅贴。后面一半住人。”拉风箱、洗笼布、搞卫生、揉面……马旺林刚开始给父亲打下手,个头高了,手艺熟了,他就学着自己下厨。“我家兄弟姐妹五个,就我一个人跟着爸爸学做清真菜。我是真的喜欢。”马旺林说,唯一遗憾的,是过早辍学。“我在控江路第二小学读书,是班长,也是三好学生。但是那时家里实在困难,供不起。”
1958年公私合营,15岁的马旺林和父亲一起,成了国营双阳清真饮食店和新创办的“一心斋”饭店员工。“一心斋从一开始就在平凉路上,规模远没现在这么大。我是学徒,工资每月18元,我爸是厨师,一个月50多元,我们两个人负担一家七口的生活。”
十五年后,30岁的马旺林成了这两家国营饭店的经理,继续“精耕”清真菜。“一心斋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00年。为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饭店再一次转制,我被指定负责一心斋的经营。当时的店面就200多平方米,二十几个员工,售卖的菜品也不多。那会儿我就打算把品种丰富起来,店也自然搞大了。”
如今的一心斋,总店在平凉路,面积扩大到1200多平方米,三层楼。一楼主要吃点心,二楼吃炒菜,三楼有包房;在五角场有一家分店,主要供应牛肉煎包、牛肉锅贴、牛肉汤、刨冰等。为满足烹饪的需求,马旺林还对炊具进行了改进。比如,做牛肉煎包用的平底锅,一锅能煎50只。“要不然,一天四五千只牛肉煎包,怎么来得及?就这样也要煎一百锅!”
“延续”——
“正如今日杨浦的繁华,相信新的传承人能带来新的生命力”
饭店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蒸蒸日上,这是城市欣欣向荣的一个侧面。
“一心斋刚刚创办的时候,到饭店吃饭就像过节一样隆重。谁家一个月能到店里来一次,就算条件很好了。”马旺林回忆,“以前一个牛肉煎包卖几分钱,一个大人带两个小孩来,买一个煎包,分成两半,两个孩子一人一半,大人自己舍不得吃。有的只买一根油条,回去配泡饭吃,或者蘸点酱油,当一个小菜。现在条件好了,有的人甚至每天都来,把一心斋当食堂。”
“店里有60个冷菜、100个炒菜,品种比较全面,主要供应上海本帮菜。”马旺林认为,上海人最喜欢的肯定是本帮口味,“我从小生活在上海,当然懂上海人的需求。”
一心斋菜品的日益丰富,背后是生产资料机械化的助推。“生炉子、烧煤气的年代,能烧的菜肯定有限。现在的一心斋,光说点心,油锅煎的、炉子烘的、蒸锅蒸的,都可以做。”马旺林指着墙上密密麻麻的菜单,“所有餐食我都会做,自己调配方,再去教店里的骨干。”
师徒之间为了互表诚意,会举行一个简单的拜师仪式。“我可不要他们跪下来倒酒,他们只要站在我面前,敬一杯茶,师徒互认,就可以了。我会尽我所能,把掌握的技术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再去带新人。”
牛肉煎包成人拳头大小,两面金黄;酱牛肉肉质酥嫩,泛着红光;三黄鸡入口即化……这些一心斋的招牌美食,是马旺林的骄傲。他深知,老字号要延续,必须有人传承,光靠师徒授受是不够的。于是,他有意培养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我儿子马军离开原单位后,就来一心斋工作,管后厨。我还有个外孙,23岁,在英国读研究生,学企业管理,毕业了接我的班。”
马旺林告诉记者,自己这辈子注定为美食服务,不觉得累。而且一家五代延续同一门手艺,很有意义。“正如今日杨浦的繁华,绝非我小时候能够想象。相信新的传承人能为一心斋带来新的生命力。”
■汤顺佳 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