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信慧
“合掌,缓缓上举,仰视上方……”上海理工大学校园的草坪上、树荫下,常能见到一群师生在“打太极拳”。领头示范的是该校体育部教师徐海朋,他们练的看似太极,却并非太极,而是中国传统养生技术——“道引”(亦作“导引”)。
养生,这个听来离年轻人遥远的话题,在上理工校园却成了“爆款”。徐海朋的“道引养生”课程开设之初,大多学生以为是学太极拳,后通过学习,认知逐渐深入,对这门中国传统养生术产生了浓厚兴趣。“道引养生”课开设至今,已累计6000余名学生参加,是校内最热门的体育课程之一。
日前,徐海朋所著新书《道引·经络疏导篇》发布会在上理工举行。这份成果的背后,是徐海朋为期十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把道引相关的古籍文化通过现代语言来表述,向大众揭示中国古代道引术的真实面貌,同时为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学科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参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惠及大众’,将文化传承体现在道引的内容和形式上。”徐海朋说。
研究,“如同海边拾贝”
将“道引”这门中国传统养生术“引”入高校师生与居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进行现代“重构”。徐海朋踏上“重构”之路,也是机缘巧合。谈及研究道引的初心,他表示,一开始是为了改善身心健康、提升身体素质。“2009年我的父亲生病,不久后,我自己的身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就沉下心来,开始看书、做研究,每天都做这一件事。”
“看书”,意味着百余本古籍反复阅读,有时古籍中的一句话、一个字,都能让徐海朋耗费数月反复推敲、实践,并将心得体悟写下来,这样艰苦的起步阶段持续了三年之久,目前已形成百余万字的记录。
“如同海边拾贝”,徐海朋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过程,“我对古籍中的每一个动作方法都视若珍宝,努力体悟古语的真正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走出身心问题的困扰,也深感道引的革新不能急于求成。”
徐海朋还发现,古籍中传统的道引容易被现代观念曲解,“必须要打破先入为主的现代视角”。于是,他以道引推广为目标,亲自尝试古籍中记载的每一个动作、环节,加以切身体会、消化,再以现代人的思维整理成文字,辅以图例,将道引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其能够在社会层面得到普及与推广。
开课,是理论走向实践的“实验田”
2010年,徐海朋首次在上海理工大学开设道引课,课程名称最初为“武术”,后改名为“道引养生”。开课,是徐海朋研究道引的“实验田”——帮助其理论走向实践,“这门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在柔韧素质方面,道引动作方法非常有优势,这点我们在多个学期的学生前后练习对比中已经发现,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道引,学会中国传统养生技术。”
顾庆,是徐海朋参与教学工作时培养的第一届学生。“练习道引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使紧张的肌肉、筋骨得到放松缓解,长期坚持道引练习,对身心各类症状会有显著的调理作用。”顾庆说,通过对道引的练习,自己对传统中医理论、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进步。
课堂上,徐海朋倾向于选择“有急有缓”、舒展大方的动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纯粹‘缓’,大家可能不会感兴趣,‘急’,则容易导致疲劳……做一些缓急有节奏的、有点变化的、甚至看起来好看的动作,学生就很容易学进去。”徐海朋还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增加八段锦、五禽戏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感受身体的变化。
毕业后,顾庆长期保持道引练习,也长期致力于道引的研究与推广,为道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公益性支持。“未来我也将通过线下授课让更多人了解道引,为这项传统养生技术的推广尽一份力。”顾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