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安静静的“指尖造物”,吹来热热烈烈的“中国风”——
“同学们对传统工艺的热情,让我们眼前一亮”

  ■记者  汤顺佳

  描边、贴胶、掐丝、上色,手稳心定,全神贯注,从最初的艺术“小白”,到现在能独立完成作品,池勤从去年秋天起,连续两届报名上海开放大学杨浦分校的掐丝珐琅残疾人培训班。安安静静的“指尖造物”,改变了池勤的生活。

  “我对掐丝珐琅工艺很感兴趣。家里的墙上挂着我亲手制作的作品。我做了很多杯垫,送给好朋友,他们也非常喜欢。”池勤用纸笔向记者道出了心声。

  砂纸轻轻摩擦,手中原石逐渐光滑,日前,同样的“指尖造物”,同样的全神贯注,发生在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师生们正在体验“琥珀蜜蜡”的DIY制作工艺。指导老师是杨浦区非遗项目“玉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朱喜伟。

  当天,“指尖造物”上海杨浦非遗节系列活动在此启动。一块块蜜蜡从原石到成品,历经“蜕变”,玉雕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也在潜移默化中给师生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与工匠精神的传承。“玉雕历史悠久,但以前我从没有这么系统地了解过它。这是我第一次听专业老师讲解,还亲手体验了一把,确实受益匪浅,感觉很好。如果下次还有这种机会的话,我很想继续参加。”现场一位学生告诉记者。

  “非遗高校行”,发起于2012年,是杨浦的文化品牌活动,曾先后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丰富师生校园生活的同时,对非遗项目来说,大学校园是更大的舞台,可进一步拉近非遗与年轻人的距离,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传承的队伍非常需要新鲜血液。”朱喜伟说,“以前在授课时,我们能明显感到,很多中老年人对非遗的热爱更倾向于欣赏作品,而非亲身尝试。但在同济大学,我们看到了同学们朝气蓬勃的面貌以及对传统工艺的热情,真让我们眼前一亮。‘非遗进校园’将成为我们的长期活动,希望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并参与进来,这也是对文化传承最大的帮助。”

  栩栩如生的卡通真人像“面塑”,已连续参加五届进博会的荣庆堂中药香囊,参展上海旅游产业博会的海派玉雕精品……有“造物”,亦有“观物”,活动现场开设的展览,向同济师生呈现了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

  文创助残的探索始于去年,杨浦区残联启动了“爱无所碍 为优而创”文创基地运维项目,由上海劳林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中心承接。此前,区残联开展了长期调研,摸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了解到上海开放大学杨浦分校的掐丝珐琅相关课程后,他们很快就确定掐丝珐琅为文创项目发展主轴。“后续,我们会借助文创项目,设计开发更多产品,实现从技能到收益的转化。”上海劳林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高燕告诉记者。

  而下一步,“指尖造物”系列体验活动也将继续在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开展,让更多师生与非遗“亲密接触”,充分体验非遗技艺的乐趣。杨浦区文化馆将与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携手,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掀起“中国风”热潮,探索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健康
   第06版:资讯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焦点
传统养生术,何以成为大学“爆款”?
“同学们对传统工艺的热情,让我们眼前一亮”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同学们对传统工艺的热情,让我们眼前一亮” 2023-06-29 2 2023年06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