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忙忙碌碌的医务工作者而言,能够在单位吃上一顿好饭,再补上一个好觉,是高强度工作间隙最好的“补给”和“赋能”。但是,要将职工休息室落地落实,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在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午休时间,上海市劳模、中心护士长陈睿匆匆赶到新建成的“悠然之+”职工休息室,这里有两台可以联网的电脑,“出于数据保密的原因,科室里的电脑都是内网机,我最近在写一篇关于社区健康的论文,趁着午休来查些资料。”
职工休闲区对面,预防保健科科长助理王亮正在水吧前指导两名同事使用穴位锤按摩肩颈,上午刚从社区出诊回来的家庭医生戴着耳塞在沙发上打盹小憩,6组沙发蓝黄交替,一整面照片墙上,大家日常工作生活、旅游、团建的照片汇聚成两颗心的形状。
这里是延吉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落地不满一月的医务职工休息室,也是一座职工休息“样板间”。
反复调研反复问询,拿着户型图寸寸比对
今年3月,市总和市医务工会《关于开展医务职工休息室建设与改善工作的通知》文件下发,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会主席王伟权看到文件后兴奋不已,“医务职工的休息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想突破,尤其是我们社区卫生中心很多医生护士平时要进社区,大冬天回来没地方喘口气,夏天顶着大太阳回来更不用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为窗口科室,本着让地于民的原则,医院把更多的空间让给了患者,往往2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需要容纳七八名医生,“不要说放个沙发了,平常午休连一张躺椅都放不下。”
延吉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多年,中心业务用房使用面积本就紧张局促,要划出一块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建设职工休息室并不容易,更是草率不得。
“这里不行,面积不够”“这里位置太偏了,将来员工使用积极性肯定不高”“这里离诊疗区又太近,不适合休息”……拿着户型图,王伟权一寸一寸走过,“我和中心总务一起进行实地勘察,从原区域的使用频率、效益产出、改造难度和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敲定对原来的中医宣教室进行建设改造。”中医宣教室位于二楼中心位置,3分钟步行半径,方便职工就近使用。
虽说只是对中医宣教室进行一场改造,但原先的宣教室像座毛坯房,几乎没有任何的休息设施。
为把准职工需求“脉搏”,王伟权广泛听取职工代表和广大职工的诉求,加强职工对休息室项目建设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他邀请室内设计师结合全体职工需求,兼顾标准化设计与个性化需求,从专业角度制定改建方案。
针对天花板上暴露在外的管道,装修公司出了一套类似办公室的吊顶风格,王伟权毫不犹豫驳回了,“职工进入工间休息室后不一定就是来睡觉,可以看看书、下下棋,或者就简单坐一会儿,但至少要让他们感到心情舒畅,风格设计、色彩搭配非常重要。” 王伟权组织研讨,群策群力,最终吊顶采用木质格栅镂空,遮管道同时凸显室内空间更宽敞。
上网查阅大量休息间设计,实地考察滨江跑者驿站等已落地的休息室,方案出了一稿,两稿,三稿……“不是说放两个沙发、端几把凳子就应付过去了,职工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工会就应该认真调研、采纳,扎扎实实地去做。”在中心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职工休息室动工了。
工会主席“兼职”室内设计师,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
想法的落地终要回归现实,当时,经过区医务工会、社区医院工会的一比一配比,加上行政部门专门进行拨款保障基础建设资金,工会改造休息室能够使用的经费共计4万元。
经费有限,一分一毫都花在了刀刃上。6组沙发是王伟权跑过几次家具市场、在各大电商平台一一比价后精心选购而来,职工书屋搬迁至工间休息室,阅读区设在沙发旁边,可调节的遮光窗帘满足职工午休的需求……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L”型的格局将休息室分为两个功能区,一座定制水吧台完成休息区与健身区的隔断,吧台上配置微波炉、冰箱、咖啡机。职工休息区配有一整排的图书柜、沙发桌椅、香薰、眼罩、一次性耳塞等。职工健身区配有瑜伽器材、电视机等,每周一、三、五中午是职工瑜伽锻炼时间,职工俞晶金是瑜伽资深爱好者,“以前工会在东宫‘百领健身’帮我们请了一位老师,逐渐聚集了一群单位里爱练瑜伽的人,大家都在会议室里挪地方练一练,现在休息室场地宽敞了,我们练的劲头更足了。”
职工休息室三月启动,原定计划六月竣工,真正用的时间比原计划少了一个月,“动脑筋、花心思”是王伟权打造这座样本间的经验之谈,职工休息室的别名“悠然之+”,加号谐音“家”,既是职工之家,也寓意职工服务正在叠加作加法,代表着未来职工服务还将不断延伸。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