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在城市里,从交通出行到餐饮消费,从垃圾分类到噪声治理,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城市治理息息相关。城市治理得好不好、精细不精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高精尖”为城市治理提质增效
比如,杨浦区以强化科技赋能为抓手,引入智能监控技术,提升源头管理效率。2022年,杨浦完成垃圾分类“一网统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形成“发现-处置”流程闭环管理,让垃圾分类未来的数字化治理成为可能。此外,杨浦还与本地企业“爱回收·爱分类”深入合作,在全区铺设了1449台智能回收机,入驻了721个小区,并建立了杨浦B端分拣中心和杨浦C端分拣中心,日均回收量达180吨。居民可以在“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自行投递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并根据投递重量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到达一定额度还能提现。
杨浦区绿化市容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刃介绍,杨浦将继续立足资源回收服务领域的品牌优势,积极推进前端智能回收设备升级换代。还将在服务范围和居民体验上不断创新,如探索二手循环经济场景、试点精细化分类、推动减碳行为可视化等,持续激发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获得感。这是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生动实践。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也是适应城市发展新阶段、新要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过去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燃气管网、桥梁等如何实现实时监测,红绿灯如何配时,公园绿地如何布局等,都考验着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在上海静安,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小屋”集纳了“一网通办”自助机、公用事业费一体缴费机、共享打印机等便民设施,将服务和资源延伸至居民家门口。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释放数字经济促进就业的潜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多方主体参与联动,助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劳动者求职就业。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衍生出大量新就业形态,成为创造就业的新增长点,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当前,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互促进,推动新业态“无中生有、层出不穷”和传统产业“有中出新、日新月异”交织演进,推动着劳动领域出现三大趋势变化。一是需求上由“数量型”向“技能型”快速转变,主要是向技能劳动转变,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快速增加。二是供给上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正在改变人力资源结构。三是劳动形态上,一大批新生代劳动者投身数据驱动、网络协同、平台支撑的现代服务新业态,数字技能劳动者数量快速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与2015版大典相比,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数字经济打破了工作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工作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包容性,能够吸纳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和促进充分就业的潜能,需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一方面,发挥企业开发和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鼓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深化创新合作,培养更多符合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的数字化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聚合力越来越强,促进数字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持续繁荣发展,就能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数字平台还能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匹配。
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和促进充分就业的潜能,还需要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从劳动需求来看,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数字模拟、人工智能、物联网控制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培养更多数字技能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从劳动供给来看,需要弥合“数字鸿沟”,让普通劳动者掌握更多数字技能。比如,增强农民工的数字技能可以为其打开进入数字经济行业的通道,让他们既能适应现代化智能工厂的需要,也能投身到现代服务的新业态中。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新需求创造新职业、新供给创造新市场、新技能适应新发展,顺应数字化浪潮,继续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不仅会为稳就业提供更多助力,还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
理解提问,快速给出回答;训练声音,翻唱经典歌曲;根据描述,绘出趣味画作……近期,基于大模型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示了在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等方面的出色能力,引发社会关注。
大模型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新一轮智能化浪潮。得益于拥有庞大的数据、参数以及较好的学习能力,大模型增强了人工智能的通用性。从与人顺畅聊天到写合同、剧本,从检测程序安全漏洞到辅助创作游戏甚至电影……生成式人工智能本领加速进化。随着技术迭代,更高效、更“聪明”的大模型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新基座,变成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性工具,进而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大模型强大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之一。
经过多方努力,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具有一定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全国已发布了79个。我国在大模型方面已建立起涵盖理论方法和软硬件技术的体系化研发能力。也应看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离不开多项技术的融合创新。在前沿基础理论和算法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筑牢智能时代的根基,需要瞄准短板,着力推动大模型领域生成式算法、框架等原创性技术突破。同时,还应发挥我国应用场景优势,进一步深耕垂直领域,以行业专有训练数据集为基础,打造金融、医疗、电力等领域的专业大模型。要以高质量应用和数据反馈技术优化,帮助大模型迭代升级。
人工智能大模型带来的治理挑战也不容忽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需做好前瞻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今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技术应用往往先于规范。着眼未来,在重视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应同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努力实现规范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城市治理是一门科学。更好地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必能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来源:人民日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