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 三伏天来了,入伏即高温!上海持续拉响高温预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日前发布提醒:高温天潜伏的危险不容忽视,市民务必注意防暑降温。
“今年到目前为止,情况还比较平稳,但接下来还有持续高温天,对于潜伏的危险,市民要注意防范。”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教授说,去年夏天,医院急诊科陆续接收到多名中暑患者,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20岁,包括消防员、马拉松选手等,有的人中暑后后果很严重。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患者是在跑步机上锻炼时突然出现严重意识障碍、身体抽搐,送到急诊时已处于昏迷状态,被诊断为热射病。由于情况危急,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好在最后转危为安。
“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大家一定要重视。”毛恩强介绍,热射病通常表现为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惊厥、昏迷等,并会伴有多脏器损伤,死亡率高。
热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瑞金医院急诊医生解释,热射病是由于人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
热射病又可分为经典热射病(又称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其中,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以及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而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部器官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这个温度被称为“核心温度”,一般比体表温度高0.5℃左右,范围大致在36.5℃至37.5℃之间。在持续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会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所以,核心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罪魁祸首。
如何区别中暑和热射病?
医生强调,在高温环境下停留的时间稍长,就可能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心悸等症状,这是中暑的先兆。
如果这时马上去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多喝水,适当补充盐分,机体很快就能恢复。但是,如果依旧滞留在高温环境下,体温可能持续升高,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甚至会出现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继而发展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更严重的症状。
如果核心温度达到40℃以上,伴有意识障碍、无汗等症状,即发生了热射病。
如何预防热射病?
瑞金医院急诊医生提醒,随着持续高温天来袭,市民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是预防和减少高温中暑发生的关键。在高温天里,预防中暑要做到:
1.尽量避免高温日晒,穿着宽松衣物,多补充水分和盐分等。
2.正确使用药物,不要大量饮酒。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热射病的风险,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安非他命、可卡因、甲状腺素、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等。正在使用这类药物的人,要尤其注意防暑降温。另外,酒精也会增加热射病发生的可能性。
3.注意易被忽视的高发来源。封闭的汽车,是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热射病来源。夏天在30℃以上的室外,停车后10分钟,车内温度就能上升至43℃,20分钟后可以上升至50℃。
4.关注环境温度、湿度。当温度>35℃时,汗液蒸发是人体唯一的散热途径,如果环境中湿度过高,会出现“汗如雨下”的情形,但是汗液没有办法蒸发,机体就无法实现有效降温。
高温中暑如何紧急处理?
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20、110等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急救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与此同时,可采取这些措施:
1.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
2.监测病人体温,迅速给予降温举措。比如,将病人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用浇花的凉水喷洒在病人身上,用凉水擦拭病人的身体,用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患者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将病人裹在凉水浸湿的被单或衣物里用风扇吹等。
3.保持病人呼吸通畅,患者意识不清或发生抽搐的状态下,不要给病人喝水,如果病人发生呕吐,使其侧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4.尽快到达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治疗。■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