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居民乐享生活,杨浦“拼搏奋进”

  编者按

  安居、宜居,一直与蓬勃开展的城市更新发生着“联动效应”。

  “我们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时,搬个小板凳,吃着马路上1毛钱的爆米花,嗦着4分钱买的光明棒冰,就感觉非常幸福,今天重回228街坊看露天电影,仿佛又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李芳,曾经的长白228街坊老居民,228街坊开业当晚,她和老邻居们相约回到这里,一起参与露天电影首播。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杨浦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六新”行动所围绕的“命题”。

  转型升级让“创新”成为杨浦的“前缀”,今秋,居民对工人新村的乡愁将登上话剧舞台,成为“创新杨浦”的又一次创新;曾经,“无主”断头路乱象丛生,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规整的临时停车疏导点,未来还将增设路灯、监控,为该路段上线“智慧停车”功能,社区微更新的步伐从未停下;加梯工程对于环境的“友好”,让不少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居民的意愿强了,自然推动了加梯项目的加速推进,不仅如此,电梯的“技术含量”也在提升,人脸识别、远程开放乘梯权限……

  城市更(gēng)新,让城市更(gèng)新。“新”在城区面貌的蝶变,也“新”在居民生活的跃变。

  “我们到底该留下什么?是一种拼搏奋进的精神。”首部工人新村题材大型话剧《暖·光》导演石俊如是说。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提升城区公共空间品质,让居民群众乐享生活,杨浦一直在“拼搏奋进”。

  ■记者 汤顺佳

  曾经一碗红烧肉大家分、一叫就是百家应,如今这样的乡愁将登上话剧舞台

  戏剧,无时无刻不与场域、地域发生着关联。

  隔壁邻居家做的一碗红烧肉,总要拿来大家分;孩子想下楼玩游戏,扯嗓子一叫就是百家应……对很多杨浦人来说,工人新村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集体记忆”。今秋,这样的“集体记忆”将登上话剧舞台。

  记者近日获悉,今年11月8日-9日,首部以工人新村为题材的大型话剧《暖·光》将在YOUNG剧场开启首演。该剧由杨浦区文旅局出品。

  以工人新村为切入口,记录下工人家庭的生活与城市发展的浪潮,是《暖·光》诞生的初衷。该剧讲述了张、李两家三代人在建造、扩建、改造工人新村的过程中,搬入、搬离到再搬入工人新村的经历,通过平行叙事,呈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谱写了一曲工人新村的歌谣。

  《暖·光》的编剧管燕草与导演石俊,正是在工人新村里长大的一代。“工人新村一直在流逝,我会想,我们到底该留下什么?是一种拼搏奋进的精神。”石俊说。

  剧作正式发布前,曾举行剧本研讨会,著名学者毛时安、陈思和等对该剧进行指导。毛时安就曾在工人新村生活过。“描写工人新村的作品,在中国话剧界是很稀少的。《暖·光》的出现,以艺术手法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切实改善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举措,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正当其时。”毛时安表示。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提出,工人新村不仅是怀旧,更有象征意义。“新中国成立了,工人才有了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创作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塑造,突出工人新村这一特殊的象征意义。”

  “这部剧是给在工人新村生活过、对工人新村有深切怀念的人看的,也是给不了解工人新村的人看的。”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认为,“这是上海的一段历史文脉。”

  从“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杨浦的这条转型升级之路,既走出了城区面貌的蝶变,也走出了居民生活的跃变。把工人新村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也是杨浦的一次创新。在《暖·光》的创作过程中,区文旅局作为出品方,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还协助对接了长白228街坊、凤南一村等采风点位,让创作团队重访工人新村,重温过去的记忆。

  “未来,我们想为《暖·光》再打造一个‘浓缩版’短剧,让它走进园区、社区、校区,进行宣传、推广、展示,让更多人看到工人新村背后的故事。”区文旅局副局长刘晓莉表示。

  曾经断头路乱象丛生,如今“小区门口有了新的停车位”

  陈先生是杨浦欣园小区居民,也是车主,提起以前一出小区看到的场景,陈先生直言不堪回首:“一天到晚有小摊贩聚集在马路上,卖什么的都有。僵尸车问题更严重,没法管理,一片脏乱差。”包头南路通往佳木斯路方向的部分路段,没有完全贯通,由于该断头路段“无主”,一年来一直存在乱停车、乱摆摊现象,不仅影响环境美观,还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

  而日前,记者从包头南路国顺东路路口向南拐弯进入断头路段后发现,曾经的乱象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规整的临时停车疏导点。

  记者了解到,这个疏导点于8月18日试点启用。一头设置了单向进、出口两道闸,可自动感应车辆,内部清晰划出了29个停车位,四周也布设了非机动车道隔离栏。“现在人车分流了,环境也整治得很不错。”一位过路市民说。

  当初,接到居民投诉后,长海路街道多次开展实地查勘,在此过程中还了解到,杨浦欣园居民饱受停车难困扰。于是,街道在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将断头路段改造成了临时停车疏导点,缓解杨浦欣园等周边小区的停车难问题。

  “全小区400辆车,整合周边所有资源却只能停放350辆左右。我们小区许多业主不得不把车停到对面的东岸新里小区去,但还是无法满足需求。”杨浦欣园小区物业经理吴慧敏告诉记者,“现在小区门口有新的停车位了,很多居民都来跟我说,对这个临时停车疏导点很满意。”

  目前,临时停车疏导点由杨浦欣园、东岸新里的共用物业公司管理,并为这两个小区的车主提供优惠停车服务,凡停车单次不超过8小时的,收费6元,单次在8小时至12小时之间的,收费12元。

  后续,长海路街道还计划开展环境微更新,增设路灯、监控等设施,同时与杨浦区建管委协商,为该路段上线“智慧停车”功能。“希望多开发几个智慧功能,比如远程查询剩余车位的数量,方便车主停车。”长海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何梦琦表示,“在监管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监控设备,实时发现疏导点内的风险问题,比如有老人摔倒了,或者发生了交通事故,系统可以及时反馈,便于有关单位进行妥善处置。”

  曾经一说到加梯就顾虑重重,如今5栋楼集中签约,居民将住上“智能电梯房”

  “有时低层住户不愿加梯,是怕进度太慢,工期太长,期间产生噪音、扬尘和建筑垃圾,给生活带来不便。”曾几何时,在国一居民区说到加装电梯,不少居民都是顾虑重重。

  2021年11月,国和路611弄小区19号楼加梯工程启动,采取的是“一段式吊装”工艺,即现场勘测后,整台电梯在工厂内预制完成,然后直接进行一次性吊装,如此一来,施工时间大大缩短。

  “等电梯装好,就再也不用爬楼了!”日前,国和路611弄小区内热闹起来,5栋楼加装电梯集中签约,很多居民赶来“围观”。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加梯同样采用“一段式吊装”工艺,尽可能提升工程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国一居民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多为老式六层楼房,60岁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老龄化程度较高。19号楼加梯工程对于环境的“友好”,让不少现场“打过样”的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居民的意愿强了,自然推动了加梯项目的加速推进。

  “我们会先在现场打基坑,打桩完成后,加梯的钢结构外立面和电梯本体都在工厂内进行预制,再运抵现场进行吊装。”代建单位相关负责人陈文杰介绍,“普通加梯要3个月左右,我们可以缩短至约40天,最大程度减轻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电梯的“技术含量”也在提升。

  前期将所有人脸数据录入后,刷脸、上梯,电梯根据预录信息直接将居民送上所住楼层。方便之余,还要安全。电梯内配备全景摄像头和一台17寸显示屏,进行全方位监测,一旦发生危险,后台客服立刻收到警报,并可通过显示屏与梯内居民实时沟通。

  如有访客到来,居民还能通过手机端,远程开放乘梯权限。“当然,部分老年人不擅长使用手机,或对人脸识别存在疑虑,我们会给每个居民发放电梯实体卡,让他们坐得安心。”陈文杰表示。

  据悉,本次集中签约后,5栋楼的加梯工程预计于今年10月同步开工,最晚明年年初完工。

  本版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专题
   第06版:民生
   第07版:评论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让居民乐享生活,杨浦“拼搏奋进”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让居民乐享生活,杨浦“拼搏奋进” 2023-09-05 2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