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多方参与、以情聚人,充分激活小区这一城市细胞;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依托社区的就业服务工作站,正在“家门口”逐步搭建起来;社区食堂,不仅完善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也丰富了就餐选择,开辟出新的消费市场;市民出门5至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的城市生态格局已经基本实现……人民城市,人民至上,美好生活的烟火乐章,暖心亦动人。
居民自治,让美好向邻而生
在推进社区治理过程中,如果广泛发动居民力量,做到群策群力,就能让好事做好、实事做实。“楼管会”“睦邻坊”等居民自治组织应运而生,在社区建设发展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今年7月,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发布新时代《居民公约(指导大纲)》,尚景园被列为试点居民区之一,先行推进公约的制定。经居民代表共同商议,目前已将“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写入居民公约,使其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共建共治共享之下,一个个自治项目在居民身边落地,抽芽吐绿,开花结果。
张策策负责尚景园的快递业务已有多年,他每天从早晨6点半开始装货、送货,一直要持续到晚上8、9点。天气热的时候,一天可以喝掉10瓶水。如今,张策策进进出出送货,实现了“补给自由”,“平时我们送货时间很紧张,水喝完了也不太会特地跑出去再买,现在进出大门时就能拿取,很贴心,很感动。”张策策说。
一张桌子,一把伞,便支起了一个“小哥驿站”。桌上有一个冰柜,矿泉水、盐汽水等饮料“管够”。驿站还设有补给柜。上两层放着花露水、清凉油、纸巾、雨衣等日用品,下两层则是居民们捐赠的物资,包括方便面、饼干、小零食等。
“虽然未曾谋面,但仍心怀感激。”一旁的留言板上,一位居民这样写道。
驿站发起人之一胡星凯介绍,“小哥驿站”由楼道里的一个置物架“升级”而来。“发起这个驿站的初衷是因为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下,快递员送货十分辛苦,我就和几位志愿者商量,在楼里设置一个架子,为小哥们提供饮用水、清凉油等物品,表达居民的感激之情。”此举深受快递员欢迎,很多热心邻居纷纷拿来补给物品,居委会也很支持,还帮忙对接了几家爱心机构。于是,大家决定将这个楼道的爱心置物架升级成“小哥驿站”,设在小区门口,让更多户外工作者受益。
对于超大型城市而言,政府部门大事小情一包到底,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对车位怎么划合理、设施怎么修为宜等烦琐事项,没有谁比生活在小区里的居民更有发言权。社区治理不是居委会一家的事,而是全体居民共同的事。大家一起参与,社区热闹了,人和人的联系互动更多、更紧密了,很多烦心事、复杂事便能迎刃而解。
“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是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不过,参与公共事务需要付出,对个人能力素质和时间精力也有要求,相关团队的组建需要一定的推动和引领。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党组织作为主心骨,引领各种力量跟着干,能够起到培养自治能力、筛选自治骨干的效果。
尚景园是公租房小区,有16栋楼、租户1900余户。“人员流动性大,双职工多,居民缺乏归属感是小区显著的特点。”新江湾城街道尚景园党支部书记于晓林犹记得,2015年党支部刚成立时,居民们的关系还比较疏离。
怎么拉近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的距离?在党建引领下,小区逐步凝聚起了一批热心公益的居民,并搭建起以“四海一家亲”为品牌的自治平台。“从居民诉求出发”是自治平台参与度越来越高的一大原因。”于晓林表示,比如,小区目前正在开展的外墙维修项目也是由自治平台推动的众多成功案例之一。
携手共治,架起沟通桥梁,让居民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联系到常联系、从普通的小家庭到和谐的大家庭,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多方参与、以情聚人,能够切实解决小区居民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带动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管理,着力提升治理水平,共享人情味生活,美好向邻而生。让“小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从口号变成行动,让更多居民以理性和公心参与小区事务,让真正有协调服务能力的人脱颖而出,小区这一城市细胞也将被充分激活。
社区居民自治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不止推荐工作
园林技术专业的小王今年毕业,一直在寻找就业机会。日前,“‘职’引未来·乐业杨浦”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系列专场招聘会在五角场万达广场举行。近60家企业提供近千个岗位,达成初步意向235人次。活动还依托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恰恰招聘等专业平台,为企业和大学生提供线上参与渠道。
此次招聘会上,小王投了上海蓝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景观园林设计、上海杨浦区一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社工和项目助理岗位。
对于像小王这样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杨浦区人社局和街道乐业空间会为其匹配职业指导专业力量,建立“一人一档”,提供“1+1+1+3”就业服务,包括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促进早日实现就业。
今年杨浦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重点群体启动了“八大攻坚行动”,包括多方筹岗行动、政策护航行动、专项招聘行动、乐业社区行动、暖心帮扶行动、数字赋能行动、能力提升行动、集中宣传行动等,助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下一步,杨浦将进一步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逐项开展陪伴大学生就业结对、线上就业服务平台优化升级等举措,为全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提供更便捷、高效、专业的就业服务。
近日,上海发布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18条措施,加强基层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各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依托社区的就业服务工作站,正在“家门口”逐步搭建起来。
只有在基层一线“用功”,才能真正纾解民困。就业援助员就像一个个“触角”,探知着帮扶对象的就业情况和服务需求——就业稳定性差不差、职场心态成熟与否、就业能力怎么样、家长对子女就业的态度如何,桩桩件件必须了然于心,才能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比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十余名就业援助员就具体对接了辖区内29个居委会。
说到底,“15分钟就业服务圈”是要靠一双腿“跑”出来的。求职者、失业待业者亟需一个“靠谱”的就业渠道,更需要一个“具体”的专业可靠、能聊心事、能出主意、有公益心的“知心人”。近距离相处,经常交往互动,才能让援助员变成求职者、失业待业人员家庭的“老朋友”。
建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点,不止推荐工作。就业服务点要点燃社区居民心中的希望之灯,而不是仅仅推荐工作。有时,通过职业启蒙、就业观念更新、有益信息对接等,纠正了求职者、失业待业人员及其家庭的认知偏差,调整了求职预期,往往更能事半功倍。让更多人愿意积极拥抱工作机会,最终成功拥有正常的工作社交,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很有必要。
办好小食堂,托举大民生
一段时间以来,在上海等地,社区食堂逐渐走红。
一日三餐不仅是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做饭愁、吃饭难”是不少老年人的烦心事、子女的操心事。开办社区食堂,有助于解决留守、孤寡、独居、高龄等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让老年人就近吃得饱、吃得好。
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存续在业状态的各类社区食堂经营主体达6700余家。社区食堂开在家门口,老年人成为最直接的受益群体,不用费力买菜做饭,就近便能吃到营养均衡、热气腾腾的饭菜,省事又省心。这彰显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价值理念。
在上海,不只老年人,附近的年轻居民也逐渐成为社区食堂的消费者。让社区食堂日渐融入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精神文化生活,将为更多人群带来方便、在更多方面释放暖意。
发展社区食堂,还需要政策精准发力。在现实中,有的社区缺少经营场地,社区食堂服务能力有限;有的社区食堂面临资金短缺难题。政府部门应主动担当作为,牵头整合资源,帮助解决场地、资金等难题,也应通过政策性优惠等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政府部门搭台,社会力量参与,经营主体大展所能,才能形成资源的融合联动,共同把社区食堂这件好事办好。
作为一项便民服务工程,社区食堂不仅完善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也丰富了就餐选择,开辟出新的消费市场。一处场地不大的社区食堂,满足老龄群体的饮食需求,增添幸福滋味,传递城市温情。
公园也可以有“幸福指数”
复兴岛公园设立了上海第一家以“公园城市”为主题的党群服务站;杨浦滨江统筹文物保护、景观灯光、文化旅游、儿童友好等功能建设,就是一座开放式公园;大创智地区让元宇宙、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走进公众,打造数字应用的体验乐园……杨浦不断探索公园“公”的属性、“园”的内涵,着力绘就兼具高颜值与高品质、生活味与人文气、时代潮与国际范相结合的公园城市美好画卷。
公园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城市公园建设日益成为引领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把城市公园利用好,不妨在转换新观念、推出新项目、树立新形象上多出实招。具体来说,可以在观念带动、要素驱动、点面互动、文旅融合上下实功夫。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要围绕市民的需求来建设,贴近市民的愿望来改造,回应市民的呼声来完善。实践表明,市民对公园既有观赏性的要求,也有便捷性的需要,还有提升性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人民公园为人民”的理念,在规划上再完善一步,思路上再拓宽一点,形象上更鲜明一些,使群众更有获得感。
把城市公园利用好,重点在于撬动公园建设诸多要素。进一步处理好绿化、河湖、环保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保护城市生态名片;切实加强对现有文物和历史遗迹等的保护,传承好公园历史文脉,增设文化景观,可丰富游园体验;根据需要与实际,适时推出一批富于创意的项目,打造特色节点区域,开展研学游、自然教育公益活动等,可增添市民游玩的趣味性。
截至2022年底,上海城乡公园总数达670座,基本实现市民出门5至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的城市生态格局。如何通盘考虑、点面结合,让这些公园开展良性互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杨浦将着力推动18座区级公园实现24小时全天对外开放,逐步推动有条件的公园拆墙见绿,与社区和街区无界融合,并积极做好“公园+儿童友好”“公园+历史文化”“公园+数字场景”等相结合文章,让人们“在城市里寻找公园”变成“在公园里遇见城市”。
作为公共空间,公园承载着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场所的功能,也体现着城市的生态价值与人文关怀。公园建设是否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是否与公众需求相匹配,既是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的检验,也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考验。
(来源:新民晚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