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升“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探索推出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以专业化管理提升照护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全面健全完善多层次供应体系,托起年轻人的“安居梦”,让更多市民群众实现“住有所居”;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展览质量越来越高……
人民城市,人民至上。城市就是全体市民的大家园,每一处的“装修”和“改造”,相关部门花没花心思、做得到不到位、有没有创意,人民群众的感受度就是衡量标尺。贴心服务、充满人文关怀的各种设计,早就融入上海的边边角角,成为这座城市温暖底色的一部分。
让居家养老享受专业照护服务
翻开杨浦区政府实事项目清单,为老服务类常年居于首位。当前,上海90%老年人主要依托居家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项”。
今年,杨浦持续优化提升“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更多老人送上贴心的养老服务。
养老器械统一租赁、老年人日间托管、睦邻小厨、医疗康复……杨浦“家门口”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往往是“多功能”的。
长白新村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延吉东路。一楼是睦邻小厨,每天提供早、午餐服务,二楼是活动区,开设日托中心、运动康复室等,深受老年人欢迎。日托中心内,已有几位老人入住了。
“一般来说,使用日托的家庭有几种情况,第一,子女工作较忙,白天没空照料老人,就把他们早上送过来,晚上下班再接回去;第二种,子女临时要出差或旅游,就把老人托付给我们;第三种,老人刚病愈,从医院出院的,需要借助相对专业的器械进行康复治疗,我们这里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服务,让他们康复后再回家。”长白新村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金仲凯介绍。
中国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提高对老年人的照护水平?近年来,上海等地探索推出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依托就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送到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家中,受到老年人和家属欢迎。
和普通居家养老相比,家庭养老床位在满足家人陪伴心理需求的同时,照护专业性明显提高。家庭养老床位不仅是物理上的一张床,还包含对老人的生活空间实施必要的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如配备24小时远程看护体系,安装一键呼叫智能设备等,以专业化管理提升照护质量和水平。
和请一名护理员上门服务相比,家庭养老床位的优势在于照护服务的稳定性,其背后的支持体系更强。提供前端服务的是一名驻家护理员,但提供业务支持的是一个由医护人员、养老管家、服务人员等组成的团队。这不仅可以提升照护服务专业性,还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照顾到老年人各方面需求。一些地区还鼓励支持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对象同步提供生活照料、居家护理和医疗服务,促进医养、康复服务在居家环境中深度融合。
医养结合是如今杨浦养老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楼上是养老院,楼下就是社区医院,2021年,同址运营的五角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欣益养老院五角场分院在武东路9号正式启用,“医养”“康养”“娱养”是这里的特色。通过这一“医养结合”共建计划,运营方计划进一步提升“家庭病床”的医疗覆盖,打造独有的照护品牌。
家庭养老床位的出现,折射出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更多养老新方式。《“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建设、运营、管理政策,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政策支持,加上有更多基本公共资源下沉到群众身边,为家庭养老床位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创新了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不仅有助于缓解机构养老资源不足,也可以让下沉到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家庭养老床位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和完善的空间还很大。比如,服务质量如何保证,责任风险如何划分,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制度化、规范化上进一步发力,加强家庭养老床位的质量和标准建设,对服务内容、频次、收费及各方权利义务、风险分担机制等作出规范,并加强监管。比如,上海提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的养老服务机构一般需形成“15分钟服务半径”,确保及时响应服务对象需求。
居家养老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形式,在机构养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契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期盼,可以让更多老年人在家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照护服务。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紧紧围绕老年人需求,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就能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水平,让广大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筑巢引凤”,为他们打造“温暖的小窝”
“沪漂”“北漂”“深漂”……因为经济、就业、教育等资源集聚,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年轻人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大城市逐梦,“拥有一个温暖的小窝”是他们的迫切心愿。
家门口就有公司班车,步行至轨交10号线也仅需3分钟。“我早上一般7:30起床,7:50在门口坐上公司班车,基本上8:20就坐在办公桌前了。周边买东西也很方便,像周末我们经常会去悠方生活广场或五角场逛一逛。”今年,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的青年职工董力源“一家三口”在上海杨浦的新家开启了新生活——董力源不仅能和女友一起养猫,通勤也方便了不少。
在这套两居室的公寓内,除了有独立的卫生间,还配备了滚筒洗衣机、热水器等日常家电,也有独立阳台。社区还自带约 3000平方米的商业配套以及约8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空间,包括开放式的体育设施,共享洗衣房、共享厨房、公共客厅、健身房等配套。
“原来我和女友一个住杨浦,一个住长宁,一直是和别人合租,现在终于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了。”董力源入住的这套约60平方米的公寓位于国泓路上的城投宽庭江湾社区,是上海城投建成运营的租赁住宅项目,共建有171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自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来,保租房的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包括增加土地供应、金融支持等“一揽子”措施加快落地。保租房成为解决新青年、新市民“阶段性住房问题”的重要来源。
托起年轻人的“安居梦”,上海正在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全面健全完善多层次供应体系,让更多市民群众实现“住有所居”。“今年上海住房工作重点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同时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据上海市房管局局长王桢介绍,“十四五”期间,上海提出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达到同期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以上。“十四五”的前两年,上海已完成目标的一半以上。在前两年基础上,今年上海计划安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7.5万套(间)。
“住得安心”是年轻人在城市打拼的基本“刚需”,没有温暖的“窝”,哪能安心奋斗?让城市新青年真正“住有所居”,是他们闯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前提。保障性住房不仅要建好,还要服务好。上海着力打造线上服务平台,依托“随申办”App开发了“我要租房”应用,更好满足申请人当天申请、当天完成审核并入住的办理要求。平台能够提供在线看房、选房、申请预约、合同网签备案、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租金等多种功能。
自2018年以来,上海城投集团通过市场招拍挂、存量商办改造、商品房配建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推进租赁住宅项目建设运营。预计到2024年,城投宽庭将有七个社区陆续投入运营,落实房源约15800套,建成交付后可服务人数超过2万人。
年轻人是融入城市发展的“新鲜血液”,更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安居方能乐业,只有解决了年轻人的住房问题,他们才能无后顾之忧、轻装上阵。租得到、租得近、租得起、租得稳、租得好,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持续发力,发挥住房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的作用,通过“筑巢引凤”,建造广厦千万间,让人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不断提升来沪年轻人的幸福感,并为住房租赁市场的发育、完善、管理,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上海经验”。
博物馆,如何点亮城市文化生活?
炎热的天气里,“人手一根冷饮”可谓申城的一道街景。那么好吃的冷饮是如何诞生的呢?在位于杨浦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就能找到答案。
载着满满一箱冰糕的脚踏车、成箱成箱的搪瓷盆、暗红色的老式砖墙……这是“冷饮生产流水线”实景角,带着市民瞬间“穿越”回上世纪的老上海。墙上的显示屏中,展现着《科学画报》曾刊载的《现代科技图说——冷饮生产流水线》。
“看起来不难,很好玩!自己在家动手也能做。”展厅内,一只小小的车运起重机模型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这个模型由零星木料、一个棉线卷轴和几段圆木梗制成,线的顶端挂着一个小钩,用于悬挂物品。人只要转动侧面卷轮,即可实现升降。
科普画刊《科学画报》在上海创办,至今已有90年历史。8月,“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主题展”开展,如今展期已延长至9月中旬。
6月开馆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集“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产业创新”等于一体,让新闻出版业的“前世”与“今生”“触手可及”。未来,该馆还将与周边数字传媒产业基地一体化发展,建成文物活化传承新典范。
“博物馆热”在今年这个夏天不断升温,“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一种生活新方式、社会新风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565家,免费开放率超过90%。
近年来,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展览质量越来越高。如今,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边看展、边学习,通过立体鲜活的文物感悟文化传承;一些博物馆为环卫工人、司乘人员、快递员、外卖员等举办专场活动,让一线劳动者更好体验文化魅力,增加了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的社区和博物馆联合举办活动,丰富了社区老人的生活。走进博物馆的门槛降低了,博物馆和人们的距离拉近了,博物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普惠性不断增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会客厅。博物馆释放出的独特文化吸引力,擦亮了城市名片,形成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今年夏天,各大博物馆爆满的行李寄存处,成为观察博物馆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窗口。“跟着博物馆去旅行”,有力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不少城市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地域文化,为经济活动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相互助力。
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应对观众日渐旺盛的文化需求,这个问题不仅是博物馆应该考虑的,而且更需要主管部门统筹。从上海7月博物馆接待的人数来看,其中近七成来自于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含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等热门场馆。通过联票等形式将观众分流,再加上博物馆本身也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延时”措施,或许更能满足不同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博物馆“延时”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以及创新服务方式,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期待这样的“延时”,能够成为博物馆在假期中新的惯例。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亲切的大学校里,增长“何以文明”的见识,触发“何以中国”“旧邦新命”的深思,思接千载、鉴往知来,更多人将涵养深厚的文化情怀,增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底气。
(来源:人民日报、新民晚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